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靜靜的聽我說

_IGP4254_nEO_IMG 

午夜時分,我們走了一段長長黑黑的山路,回到了三鄰的教會,這裡的活動也差不多接近尾聲了
同樣準備了熱食和火盆,但沒有像開闊場地那般的風大寒冷,多了一股火的溫暖氣味
早知道,應該早一點把小朋友帶來這兒參加活動才對.
同樣的跨年夜,同一個部落裡,一北一南的活動,性質卻相差很多.
相對於一鄰的勁歌熱舞,三鄰的活動就內歛很多.

_IGP4233_nEO_IMG

教會在午夜之前有才藝活動表演及美食品嚐,
現在則是由部落裡的長老及老村長,口訴 珈雅瑪的歷史及典故,
很多年輕人,在營火的餘光中,細細的聽著部落裡的傳奇故事.
有鄒語,也有同步翻譯,我好後悔沒有早一點來這裡.坐下來聽茶山故事
昏黃的光線,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好長,
連狗兒也鑽入人群裡,乖乖的躺在主人腳旁打盹
白白的煙,緩緩的飄起來.隨著喃喃的鄒語,消逝在夜空中,很浪漫的感覺.

_IGP4237_nEO_IMG

茶山村地名的由來(以下相關資料取自網路)

   我們居住的茶山村在1762年到1940年這段時間都沒有人住在這裡。 傳說很久以前居住在這裡的是「達古布亞努族」(是鄒族的姓氏),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族群突然消失了,他們稱這裡為「珈雅瑪麻拿」(Ca Ya Ma Vana ),鄒語中「山腰上的平原」之意。

  後來日本人來了,把這裡當作牧場,因為嫌原本的名字太長了,就把這裡改叫做「珈雅瑪」。

  最後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因為「珈雅瑪」和日語中的「茶山」同音,所以就改稱為「茶山」。

之前,茶山村是沒有人居住的。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居住了鄒族古老社群之一達古布亞努社群。後來他們消失了,聽說是他們社群裡面發生了爭鬥,讓神靈不高興,所以神要懲罰他們,讓他們生病。這裡有很多很多的傳說,聽說晚上會有達古布亞努人的靈魂出沒。漸漸的,沒有人敢住在這裡。   後來,因為附近的達邦、特富野地區人口愈來愈多,土地耕種愈顯不足。在一九四七年,第一批的鄒族人在鄒族第一位鄉長「高一生」的鼓勵下,來到茶山居住開墾。聽老人家說,那時候他們還會看到達古布亞努人的靈魂,他們最喜歡戲弄胡鬧的人了。 


  慢慢的,布農族也來到茶山。最慢來的人是漢族。   剛開始開墾的時候,大家生活普遍困苦,但是大家仍本著一顆願意互相幫助的心,不分族群,守望相助。例如,有人受傷,大家不分彼此的幫忙抬擔架;大家一起挑水,或用竹子接成水管取水;並且在『保密防諜』的時代,大家還會輪流守夜,做『冬防』的工作。

  一開始在茶山上面的生活,最困難的地方在交通與語言問題。因為當時還是石子泥巴地,而且對外的道路都很危險,一不小心,他們就會掉下去。老村長也提到,他們還因此發生了不少的笑話。交通工具也不普及,都是需步行至澐水搭公車到嘉義,才能買到一些生活必需品。另外,在語言上,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語言,彼此不相通。即時當時的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日語為國語,但是對於年長的老人家,還是得用他們習慣的話。

_IGP4239_nEO_IMG _IGP4247_nEO_IMG

http://www.epochtimes.com/b5/4/5/13/n538255.htm
茶山札記   5/13/2004 大約從這時候,禹海老師,他開始了一步一腳印,記錄茶山的工作

作者﹕禹海


--------------------------------------------------------------------------------------------------------------------------------------

從早年的羊腸小徑到目前的柏油路面,由昔時的原、漢劃居至現今的融洽為鄰,茶山村民胼手胝足相互扶持的共同走過困頓歲月……

在台灣的原住民中,鄒族與布農族是屬於高山的族群,分據於玉山山脈兩側。而一般所言的鄒族,泛指的是座落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北鄒,其內分有達邦與特富野兩大社,由此兩大社又分轄六個村落(註),而中茶山村是隸屬達邦社所轄出的一個小社,也是整個阿里山鄉中最南端亦最接近平地的一個村落。

相傳最早居住於茶山的係一支名為「達固布亞努」的族群,他們自稱其地為「Ca Ya Ma Va Va」語意是「半山腰的平原」。至日據時代就只簡稱「Ca Ya Ma」三音,到國民政府遷台後即依此音意而直名為「茶山」。


無分族群 和睦相處

目前居於茶山的村民,多是在民國四、五○年代由各地遷徙而來,主要來處有同是阿里山鄉的豐山村與里佳村,以及相鄰的高雄縣三民鄉。遷徙的原因有天然災害、謀求發展、親友轉介等因素。所以現今的茶山村也可說是一個由先後移民共組而成的村落,亦而緣於此因,村人皆能相互體恤、尊重而無分族群的彼此和睦相處。

海拔由三八○公尺沿升而上一七六○公尺的茶山村,全村面積計二千五百公頃,居民60%是鄒族、30%是漢族,另有10%是布農族。現今村民約有四百五十人,然有近半因工作關係居於外埠。茶山村內共分五鄰,除第三與第四鄰緊密相連外,其他各鄰都各守一方,其中居於山嶺間的第二鄰是由各散戶而成,而第五鄰則又以漢人為主。

由土地開墾的脈絡以及挖掘出土的石器中,可以追溯冥想「Ca Ya Ma Va Va」先民的作息,由之併生而出的穿鑿附會傳說,無異更平添了山腰平原幽煙中的奇情與淒美。

於流轉的歲月裡,人與地總是這般的纏綿糾葛,也讓風簷不歇的傳唱著古老的耳語,而那一度曾是放牧的蔓荒之地,如今已蛻變成人間的淨土。

濃蔭綠樹 鳥語花香

從早年的羊腸小徑到目前的柏油路面,由昔時的原、漢劃居至現今的融洽為鄰,茶山村民胼手胝足相互扶持的共同走過困頓歲月,而於相互疼惜的心景中,村民也已聚凝共識,人人都樂為村中的一員,也都願意為茶山的前景而相攜戮力。

於一路蜿蜒群山相綿的阿里山鄉中,上蒼賜與茶山村人一片平坦腹地,讓村民得以休養生息耕作不輟,復且於農村轉型之際,得以妥切有效動用人力、運用資源,結合內外之功,拓展出獨有的人文生活空間,而致能在富麗農村的產業文化中獨樹一幟。翻閱茶山的演進史,不啻猶如一篇麻雀變鳳凰的歷程,然而倘無村人上下共同的攜手努力,則斷無今日之茶山風貌與天空。

就在先天與後天的默契配合下,如今的茶山無處不是濃蔭綠樹,無處不是鳥語花香。自然、生態與人文美麗的在此融合薈萃,引領著不同週休的遊憩人士,也漾蕩出不由要讓人吟詠的人間詩篇。

茶山的美,不僅在其環境,更重要的是由土地與人民結合而出的在地人心,那樸質的人心,是敲動這片大地樂篇的音符,也是幻化天際顏色的彩筆。

附註:

由達邦社分出里佳、山美、新美、茶山四村。由特富野社分出樂野、來吉二村。──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_IGP4252_nEO_IMG

平安的夜,喜樂的夜,浪漫的夜,令人難忘的一夜.

_IGP4255_nEO_IMG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聽山豬講故事

_IGP4131_nEO_IMG

涼亭的主人拿出了一顆豬頭,介紹給我們大家認識認識.

豬頭很常見,但一經長老介紹,豬頭就不再是豬頭了,
而是一幕幕精彩的動畫,刻鏤著獵人他們在山上的辛酸血淚與歡樂
_IGP4133_nEO_IMG

山豬並不是可愛的動物,在山上工作時遇上他們,最好趕緊閃避開,
因為山豬脾氣極差,攻擊人類時有所聞.特別是他們帶小豬仔或者受了傷的時候......
有沒有看到嘴巴兩側,那如刺刀般的獠牙,可以輕易的把紙張切割開來.

_IGP4139_nEO_IMG

一般漢人對於豬的印象,大多是又懶、又笨又髒,然而台灣土產的山豬卻力大無窮,敏捷過人,

郁永河撰《裨海紀遊》謂:「山豬,蓋野彘也。兩耳與尾略小,毛鬣蒼色,稍刖;大者如牛,牙出唇外,擊木可斷,力能拒虎,怒則以牙傷人,輒折脅穿腹,行疾如風,獵者不敢射。」歷年來民眾被山豬攻擊重傷甚至死亡者,也時有所聞.(大部份是打獵時,被反擊的)

山豬的移動性很強,從平地到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山豬的蹤跡,森林、草叢、竹林、開墾田地都是牠們活動的場所;入冬之後,山豬會朝低海拔遷徙。而冬天正好是獵人打獵的時節.所以這種時候在山上拼個您死我活的景象,也經常出現.搏鬥山豬 老獵人遭獠牙刺死:

[太魯閣族獵人廖金生說,被山豬撞死或遭獠牙刺死的案例不少,只是一般人很少聽聞而已,且大多是經驗豐富的獵人,一般人看到比家豬還大、獠牙長達十幾公分的山豬時,早已嚇個半死逃逸無蹤,根本沒有正面衝突的機會,為了安全起見,獵人們多會以獵犬當先鋒,單獨上山放置陷阱的風險本來就很大,和山豬正面接觸非死即傷,相當危險。]

延伸閱讀:山豬與台灣原住民文化

_IGP4140_nEO_IMG

山豬王:專業獵人不靠獵槍獵捕山豬


【大紀元11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十三日電)專門獵捕山豬的布農族「山豬王」吉呀努說,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獵人,要具備三條件,除了不能使用獵槍外,還必須憑著個人的力量撂倒山豬,然後再將山豬背下山。

''
獵捕山豬超過五百頭的吉呀努,五年前獵捕二百三十台斤的「山豬王」時,腿部受傷,行動減緩,也因此逐漸將獵捕山豬的技巧傳授給兒子。他耳提面命的提醒兒子,要成為一位傑出的專業獵人,不能投機取巧,拿著獵槍打到獵物就算獵人,真正的獵人要具備三條件。

他說,第一要件就是不能用獵槍,過去原住民根本沒有獵槍,槍枝是在日本政府時代引進的,現在只要手中握有一把獵槍,每個人都是獵人,一進入山區,小至飛鼠、大至水鹿,只要被獵槍鎖定就無法逃脫,因此一個晚上想獵多少動物,或是想獵哪種動物都不成問題。

真正的獵人充其量也只是利用獵狗圍捕山豬,一方面,訓練的獵狗只專責獵捕山豬,不會危害其他的動物,且一次只能獵捕一頭山豬。

吉呀努說,第二個條件是以短刀勇敢的刺殺被獵狗困住的山豬,這是勇士的表現;最後,還必須一個人想辦法將「戰利品」從山中背回到家裡,和族人一起分享,三樣條件具備,才稱的上是「專業的獵人」。

吉呀努也呼籲,儘量不要使用獵槍或是狩獵夾獵捕動物,這樣才不會將野生動物一網打盡。

11/13/2007 3:02:39 PM

_IGP4142_nEO_IMG

來看一下,豬頭的大部分解吧

_IGP4145_nEO_IMG

他的牙為什麼會那麼銳利,
因為他的上顎有一顆磨牙專用的牙齒,見上圖所示.
獵人說,當山豬要對人發動攻擊時,可以聽到霍霍的磨刀聲,
就是上下牙齒在磨利,只要磨幾下,那獠牙就足以刺穿人的大腿.
一刺,再一挑,骨斷 筋裂 肉橫飛 血花四濺.

很多獵人都捲起衣袖,撩起褲管,給我們看看,
當年在山上留下來的大大小小傷疤.

_IGP4147_nEO_IMG

獵人的長管獵槍多是單發填塞火藥的,
所以他們面對山豬時,一個人只有一發子彈的機會,
這一發子彈,如果沒有直接把山豬放倒,
那豬肯定會發狂似的,朝人衝過來.
這時獵狗會上前迎戰,人呢,就趕緊爬到樹上去.

等豬重傷沒有力量了,再下來收拾.
有時來不及閃避,就只好拿起長長的鐵製鏢矛
跟山豬對幹了,豬會跟鬥牛一樣,返覆的對準目標衝刺.

獵人等山豬衝到身旁時,向旁一跳,把矛狠狠的刺入心臟部位,
然後讓山豬把矛拖走,這時矛頭會脫離木桿,
但矛頭和木桿兩者之間,有一條鐵索相連繫.
所以山豬橫拖著一根長木桿,沒有辦法深入林間,
通常會被卡在灌木叢,這時就換獵狗上場,惡鬥.

所以會打獵的狗,身上大大小小都是傷疤.
就像勳章一樣,掛越多越表示勞苦功高

_IGP4127_nEO_IMG

還有這位坐在中間,穿著黑色外套的年青人,帥帥酷酷的,笑起來蠻可愛,
他可是村裡也算蠻有名的人物喔.看看下面的相片,
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比劃著什麼事?
到底誰和他打招呼,給他一個:give me 5? 

原來是嘉義中埔鄉的最後一隻黑熊
數十年前,他在嘉義中埔石硦林場附近工作,
那時當地有一隻黑熊,經常去破壞農作物.
結果運氣很好的他,在工作時遇到了黑熊老大.
只聽他說:一回頭,就看見一頭巨獸,站在那裡.
黑熊迎頭就給了他一掌,他命大,被黑熊打了一拳後,
向後一摔,掉下身後的懸崖,一摔就是廿多公尺,
剛好下面有人在工作,趕緊把他揹下山,送醫院急救.
救他的人,還看到那熊站在懸崖上看著他們一會兒才離去.

這熊剛好是殘障人士,這大大的熊掌,因為之前中過陷阱,
五指少了三指,所以雖然黑熊給了一掌,只有被兩支利爪抓中額頭.
他拍著胸說,幸好幸好,如果是五掌轟雷,早就小命不保了.
撥開頭髮,可以看見頭皮被掀開的舊傷口.難得的疤痕讓他成了傳奇.

之後,他住院的期間,他的親友團組成了一隊,回去石硦找那頭熊復仇
結果保育警察也聞風而來,希望能在保警隊成立之初,就立下一大功勞.

這下子,變成了黑熊被獵人追殺,獵人被警察追捕的有趣畫面
這後果呢......據報載消息.".這頭熊從此失踪了"

警察也沒有抓到獵人們....獵人呢....當然把仇給報了,
非常光榮的回來茶山....其他的不可以講太詳細. smiles-04.gif smiles-04.gif

我們聽得出神,這故事真的太不可思議了.

_IGP4129_nEO_IMG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鄒族弓箭

_IGP4109_nEO_IMG

等待晚會的時刻,在湯老村長的涼亭裡,第一次見到這個玩意兒.
這是一把弓箭的模型.才想問看看,能否拿下來把玩一下......

回過頭一看,我的天啊...這裡還有一把真正尺寸的,現役的弓箭

_IGP4112_nEO_IMG

老村長笑著說,全台灣大概只剩下他會做這個弓箭了,就連特富野那邊,也沒有人會做了.

長老比劃著手中的模型,告訴我,這是一把在打大型動物專用的弓箭陷阱.

這把弓,有著精密的連動裝置.只要把它放置在獸徑上,
兩人用力把弦往後拉到定點,再把板機的導線,拉到獸徑上.
最後將大型弓箭安置在弓箭上頭.就是一項致命的陷阱,專門用來打野豬

_IGP4116_nEO_IMG _IGP4121_nEO_IMG

白天,必須去把弓箭拿下來,以免打到過路的村民,
黃昏時,再把箭放妥,就可以了.
第二天早上回去檢查是否有收獲.對他們而言,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

打獵是祖先傳下來的謀生技能,沒有什麼對不對的.
漢人把打獵污名化,是顯示了漢人自已內心的污濁.
長老說,打了數百年的獵,山上的獵物還是很多.
是漢人來了,破壞了這個平衡,
打獵是一項辛苦的工作,跟上班一樣,
所獲的獵物,分享親友,足以讓一家大小都吃飽...
等到沒有食物了再上山去.他們有打獵的季節,就是在冬天.
其餘的時間,是農忙,或者是祖先有規定,給動物很長的生養 時間

_IGP4106_nEO_IMG _IGP4097_nEO_IMG

湯老村長在家裡,招待大家泡咖啡,
這咖啡也是他們自己種的,
目前己經慢慢打開市場了,還有發展出便利包,
主要是賣阿里山附近的名產店及嘉義市的咖啡廳
本想買一點給大家品味一下,
後來又覺得不知是否買太少會不好意思,
就作罷了,下一回如果有再去,我們再跟他拿豆子來現磨現煮吧.

_IGP4102_nEO_IMG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跨年夜



在老村長民宿的涼亭裡休息了一陣子後,天色也漸漸黑了起來,
我們一起前往數公里之外的茶山一鄰. 那兒還有一位湯老村長, 早就邀約 禹海老師一齊過去吃晚飯,
所以我們全部的平地人,就塞滿一車,到茶山一鄰去跨年.
到了那兒,發現大家都已經就位準備開動了, 也是一家提供一道菜,或者飲料(飯桌上可沒有擺酒喔...真的),
很豐盛的飽食了一頓,還品嚐到平日吃不到的,超黏口感的玉米"麻薯",很有原味喔.

吃完飯的人,想喝一小杯的,再移駕到小棚子下, 就著火爐,一邊取暖一邊閒話家常.很溫馨的感覺
 

茶山部落用來烤山豬的火爐約有兩種.
一種是固定的鐵網子架起來,放在空油桶上,離炭火約七十公分高,
另一種是把網子吊起來,這個鐵網是可以慢慢旋轉. 兩種烤起來,我看效果都蠻不錯的.
現在放在烤爐上的應該是村民奉獻的小山豬, 後來我有吃了一塊山豬肉,真的蠻讚的,
就是那個烤過的皮要咬很久. 跟平地的烤豬,有股怪肉味, 比起來真是好吃太多了.
 

我和小張魚注意到,家家都有一個火爐(忘了問鄒語要怎麼講?)
在越夜越冷的情況下,這個燃起雄雄火焰的火爐,頓時成了全家人的中心.
有了火,好像有了光明,有了溫暖,也有了安全感.
我可以深深體會到,在比較久遠的年代時,
入夜後,大家圍著火過夜,外頭的動物則在黑暗中窺伺著,
這批新到的移民.....

茶山、新美、山美三個部落是由達邦與特富野主社所分支出來的移民部落,
這是高一生在擔任鄉長期間,為部落積極規劃爭取的移民計畫,
他因此更創作歌曲勉勵族人,對土地與族人的關愛,溢於樂音之中。
來自茶山部落的年輕一代族人,將以這些歌回報對高一生的敬意。
延伸閱讀:高一生先生 與 珈雅瑪~茶山

高一生(日名矢多一生、族名Uyongu‧Yatauyungana)
這個日治下的台灣鄒族知識菁英,
在台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
選擇回到自己部落阿里山達邦蕃童教育所任教,
曾擔任嘉義吳鳳鄉鄉長,主張原住民自治的他,
死於1954年白色恐怖時期,
因窩藏匪諜、貪污、叛亂罪名被槍決。

參考資料:

《高一生 音樂‧史詩‧歌 音樂會》
http://www.ignitefire.com
(點進去背景音樂即為「長春花」喔~)

野火樂集 音樂土壤 Uyongu.Yatauyungana 高一生
http://www.ignitefire.com/a_yisin.htm

公共電視台 台灣百年人物誌 高一生
http://www.pts.org.tw/~web02/taiwan/p15.htm

未完成的生命樂章/盧梅芬
http://www.nmp.gov.tw/enews/no23/page_02.html

維基百科--高一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4%B8%80%E7%94%9F

晚上十點,晚會時間就要到了,
我們前往一鄰的某一處空地,圍坐著一齊參加.
小小的營地上,一堆木材高高架起.
很簡易的帆布一PO,就是樂團的舞台.
年青的團主一直有點不好意思的向大家抱歉.
他說我們是遊客樂團,在都市裡的遊民所組成的.
所有的設備都很克難,沙沙作響的麥克風,破嗓般的音箱
他的聲音回盪在暗暗的山谷裡,突然間.....我覺得眼角有點溼.
這是一場沒有支付任何酬勞的跨年晚會,村裡的年輕人自告奮勇來了.
組成一個簡單的樂隊,昏黃的燈,村民圍繞著他們,這麼簡單地,就是跨年晚會了

我想著大城市裡,此刻正放著數千萬台幣的煙火,明星高歌唱一曲,數十萬元入口袋
坐在這裡,風好大好冷,但....心卻很溫暖.今年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走出家裡來跨年,
真高興,能夠坐在這裡,聽這群年輕人唱歌.身邊是自己的家人,
最可惜的是沒有好朋友一齊來跟我們分享這奇妙的喜悅.

來了一個立委候選人,講了一點話.
然後一團熊熊火熖從山上射了下來,引燃了廣場中央的營火.
爆炸的火球,把暖意送向四面八方,晚會開始了.

族人們圍著火堆,高歌跳舞,這場盛會,直到午夜12點.

 

隨著時間越來越晚,寒意重重 襲來.
小朋友因為吃晚飯時不用心,所以開始吵著肚子餓,
飢寒交迫下,小張魚說要帶他們去外頭走走.
我想到剛才晚飯時,有鄒族自製的米糕(麻薯),
那種又黏又重的”糢寂”,想辦法再去要了一塊,
但很顯然是不夠塞飽他們的肚子.

母子三人離開晚會,走入黑暗中,我的心也跟著一塊離去.

獨自又拍了數十分鐘,我決定先把他們送回去民宿,再回來現場.

自己一個人匆匆走在暗暗的部落裡,一面又慌張的找尋家人不著.
經過了一處涼亭,有三五個年輕人正在烤火,
其中一位年輕人叫住我;他說:攝影師,進來坐一下.您辛苦了.

接著他切了一塊烤肉給我,示意我把他吃了,
我好感動啊,望著火堆上的肉,心中堆積了好多東西.
跟他講,小朋友肚子餓了,我把肉拿去給小朋友吃,
結果年輕人二話不說,塞了半隻烤雞給我,
我不知說了多少謝謝.心裡好激動,忘了請教他大名,
這段沒有辦法回報的恩情,只能深深放在自己心裡頭了.

捉了烤雞,走了兩段暗巷,
見到小張魚帶著小朋友,縮在暗暗的涼亭旁,
守著火爐餘燼在取暖,我把烤雞拿給他們,
並且告訴他們這一隻雞的由來...
飢寒交迫下,看他們狼吞虎嚥的享用香噴噴的烤雞,
叫人一生難忘的烤雞  點一下,觀看跨年晚會相片

把小張魚和小朋友送回老村長的家裡,
我再次回到一鄰的跨年夜會場,離24:00只剩數分鐘.
隨著倒數計時,大家互道平安喜樂,
一些些小小的煙火不甘寂寞的衝向天空.
年輕人繼續唱著歌,跳著舞,我們向一鄰的朋友告別,
準備回到三鄰的教會

一種曲終人散的寂寞,強烈襲來

老村長民宿夜景


2009年01/08的後記:

本文引用自

邱銘源的自然野簿


010209  新店

在寒冷的冬夜

雖然關上電視閉緊窗戶

門外卻仍然不時傳來上山準備倒數的狂熱民眾

台灣每年歲末按例得在一分鐘內

花上幾億元在各地熱鬧的行銷政府膚淺的期待假象與德政

我們在幾分鐘內燒掉了貧苦學童的營養午餐

燒掉了許多重大疾病的健保期待

風光的燒完錢後

再用我們的納稅錢宣導節能減碳的重要

節能減碳之後馬上又要大力振興經濟

對於公部門價值與邏輯的迷思與錯亂

我總感到深深的不解

這樣荒唐的故事

現在竟然要在我的身邊上演

那個跨年晚會垮台的苗栗縣政府

竟然想徵收一個

推動有機耕種有成的農業區

作為工業區的用地

那個推動馬奮館不遺餘力的苗栗縣

竟然又以振興地方經濟為由

要徵收良田來蓋一個蚊子工業區

放著美麗的良田

辛勤的農民不顧

忘記簡單才是幸福的甜美滋味

只看到土地的炒作

忘記人民失去土地的痛苦

台灣 果然窮到只剩下有錢

台灣 果然要官逼民反

請看後龍科技園區的荒唐故事

請政府真的能聞聲救苦把錢花在刀口上

2009年的第一天

除了衷心期待廉能的政府之外

我更期待對這塊土地有心的人

協助苗栗灣寶里的居民

在寒冷的冬夜 溫暖他們的心

一起鼓舞他們捍衛這塊土地的決心

還有愛護鄉里的熱誠

不再是1895的巧取豪奪

無關乎用地補償

只是真心的愛護腳下的這塊土地

不願良田淪為荒地

請支持苗栗灣寶的老實農民

協助他們在景氣的寒冬中

抗衡不公義的公部門

他們的故事請看

http://nc.kl.edu.tw/bbs/showthread.php?p=364623#post364623



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老村長民宿,2007年最後一天的那個下午

_IGP4027_nEO_IMG

剛走入長長的廊道,迎面而來的是一排又一排,吊在廊下,叫人震撼的玉米以及炊煙的味道

運動會結束後,我們緩緩走回老村長民宿,
這是  由禹海老師幫我們安排的,一個溫暖的好所在.
很有鄒族部落的特色,至於是什麼特色.
我說不上來是什麼?剛參加完運動會的腦子亂轟轟一片,需要再慢慢去體會.

我想,也許這就是部落裡耐人尋味的地方了,
您去了一次,兩次,三次,最後就慢慢懂得欣賞了.

一齊來看看黃昏時分的老村長民宿吧.
下一次有空,我一定會再去打擾他們的 smil-56.gif

_IGP4029_nEO_IMG

整體環境,可以看出來,民宿主人並沒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好好的管理,
不過這樣反而可以看到很多傳統生活上,異於平地,特殊的鄒族風情.
正好用鏡頭去細細的品嚐,在每一個角落裡,美妙的特別味道.

_IGP4033_nEO_IMG

很有風情的原木雅房民宿,當柳梢輕敲窗戶時,打開請風兒進來當客人.

 _IGP4041_nEO_IMG _IGP4043_nEO_IMG _IGP4048_nEO_IMG

這裡的迎賓公關"uncle",很大一隻喔....還有一定堅持要客人抱抱的小白貓.

_IGP4055_nEO_IMG _IGP4063_nEO_IMG _IGP4038_nEO_IMG

但在民宿生活起居的重點部份,老村長打理的可是一絲不苟啊
看看這亮晶晶的原木雅房,讓人身心舒暢到底.有一種回家的感動.
這個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去看看喔.

_IGP4040_nEO_IMG

偷懶一下下,大家先看看謝禮仲先生的鄒族行旅吧

http://www.clicktaiwan.com.tw/tour/promote/pro2/p_115.jsp

參考一下 旅行達人謝大哥眼中的老村長李玉燕女士,您可以更了解老村長民宿.

其實這兩天,老村長她事情很多,看得出來蠻累的,所以交談的機會並不多,
希望下回有機會可以再去聽她講茶山事.

這老村長民宿的電話,我先放在下面.有需要的人,不妨先抄下來備用
那一天想到山上打混時,可以派上用場.

從嘉義中埔交流道,走台3 線,經大埔橋叉路口到茶山約80分可達.
是目前測過,可以最快到達茶山村的路徑
可是現在茶山往大埔橋這一段山路,因為有砂石車在日夜通行,
道路可說是柔腸寸斷啊,路況極差喔,上山下山請務必小心通行.

05-2513122 0937-356402 李玉燕
05-2513051 0932-773883 許益源

另外兩條對外連絡道路,一條是走阿里山公路,經山美,新美來到茶山部落.

還有一條是從甲仙進入三民鄉,跨越阿里山山脈南方,循茶山產業道路,一樣可以到達茶山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