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迎賓



一心一意只為了趕上東清部落的大船下水典禮.
馬不停蹄的駕車往南直奔,迎面趕上西南風引入的豪大雨,
我一個人站在後壁湖的漁港旁,被陣陣大雨澆得灰心喪志.
天空還傳來陣陣巨大的雷聲....花生啥事?
都六月中旬了,怎麼還有這種激烈的鋒面來攪局啊?
好不容易等到了上船.心裡才安頓下來.

還好一船辣妹,統統要去蘭嶼,看著花枝招展,總算讓心情有點回春.
結果想不到,船才出港不到半小時,這些辣妹就在白浪淘淘裡吐得東倒西歪,
個個花容失色,一副被狂魔虐待過後的景象
細肩帶歪了,妝也糊了,眼影變成黑黑一圈.
真的讓我從仙境掉入地獄....
此起彼落的乾嘔,持續兩個小時,讓人神傷啊.....

船..就這麼瘋狂的搖啊搖,搖到開元港.
幸好我一直用心維護著歐吉桑堅強不屈的形象,絲毫不敢放鬆我的食道.
於是安然渡過第一關

看了時間,己經快四點了,
心裡掛記著大船下水,早已開始十小時了
(十四日早上六點開始)
借好了機車,我預約的伴遊女郎,死貓小姐終於現身.
死貓一見沒有帥哥jazz出現,馬上結屎面給我看,
還和我一路尬車,我只能遠遠的欣賞她的香肩微露
繞了蘭嶼國半圈,直達今天的目的地:東清部落

一看到這種大場面....真想哭,
晚來了半天,現在是什麼狀況,我是完全狀況外啊...
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手持大傢伙的"專業人士"
我們這種業餘的,不敢亂亂闖的人,只能排在第二排以後,
墊著腳尖,向前"跳"望.....



全島六個部落,許多老人家應船主及船團成員的邀請,
前來參加這個 多年未曾舉辦過的大船下水典禮,
這些都是有輩份的重量級親友,
來到別的部落拜訪,一定要全副武裝,
頭戴銀盔,身上披著椰子纖維製成的禮甲,
還有佩帶個人的珍貴黃金,瑪瑙和珠寶,
以表示自己的身份財力和隆重之意.
受邀的親友前來,都會帶著農作物等等的禮物,贈送給邀請他的主人.






船團的成員在造好的大船前,迎接貴客到來.
客人按年齡,大排長龍入場,
這裡會有接待的儀式.


女性的來訪親友,則盛裝坐在主人家門口,
並沒有到會場觀禮.


這被芋頭覆蓋的三角型,
就是今天的主角:十人大船


迎賓歌謠吟唱,
主人用古謠來告訴來訪貴客,
歡迎他們來參加這個祭典.
並且主人客人互相祝福,對唱祝福歌直到黃昏.


這次的船主:謝國林先生 ↑


除了船主迎賓之外,
其他的船團成員,也分別在各自家門口歡迎親友

















在網路上看到了一則2004年的報導,真的心有戚戚焉啊,跟大家分享片段記錄:

迎賓後的吟頌,在傳統的大船下水典禮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傳統的吟頌中,這個時間客人會唱出對主人建造大船,
所付出的辛勞與血汗,給予非常多的肯定.
因為 在傳統的雅美文化中,能建造大船的人,
他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心力,來經營他的山林與水田,
所以在部落中會受到大家的肯定.....................

我們只想把造船的文化和技術,傳給年輕的一代,
讓我們優美的文化,能傳承下去,而不致消失.
在吟頌的當中,只見媒體記者與個人攝影者,拿著攝影機與相機,在會場中穿梭,
頻頻按著快門,深怕自己失去了一個美好的鏡頭,
更有甚者,將鏡頭與麥克風貼近 吟唱者的臉頰,讓吟唱的長者不知如何是好.
絲毫對人的尊重也沒有,更甭提對儀式的尊重.
嚴重影響儀式的進行,看了實在讓人痛心...................

明天過後,這些人將帶著什麼訊息回臺灣呢?他們又將如何運用這些影像呢?
說實在的,在以往的活動中,媒體與這些攝影者,將這些影相做為商業用途後,
對蘭嶼 的回饋是少之又少,雖然他們紀錄了整個活動過程,
但對於被紀錄者,他們是否盡到了他們應盡的責任.
我們希望媒體能透過其功能,將蘭嶼雅美文化中的真與美,
讓大家試著去尊重與了解不同的文化內涵,
台灣就是因為有了各個族群的文化,而顯得多元而豐富,不是嗎?

你想知道的蘭嶼..台長 syamen.womzas 2004年八月 媒體在椰油大船下水典禮的角色














晚上在東清國小還有火把節的晚會,
請看小張老師的fasion’s blog,裡頭有精彩報導

死貓妹妹的背影↓


蘭嶼大船下水 近百勇士激昂拋船
中央廣播電台 (2008-06-16 08:35)

暌違8年,台東縣蘭嶼鄉東清部落15日舉 行10人大船(拼板舟)下水典禮,兩百多位族人同心協力,清晨開始分禮芋、禮肉,接著是象徵振奮人心的 Manhawey(蠻阿威)儀式及拋船。好幾百位遊客、族人在風雨中見證這難得的盛會。東清部落8年前曾由謝德全家族打造10人大船,大船不易保存,3到 5年就無法使用,目前東清村已無10人大船,因此謝國林於前年家族會議中提出打造大船構想,取得共識,展開種芋頭等前置作業。這艘大船船材由7家成員提 供,今年1月24日上山採取山龍眼、烏心石等,再由謝國林、張錦宗等耆老與中壯年的張馬群帶領4、5位年輕人造船,船身以27塊拼組而成。 15日清晨5點30分起,部落族人先忙著將禮芋分成480份,接著再齊心協力宰殺53頭賀用的豬隻。分享禮肉後,船主謝國林站在船上、以古謠吟唱,感謝部 落族人的協助,並由一旁的耆老謝德全回應後,忽然由青壯年領袖謝勤道發動,耆老手緊握拳在腰際揮動、聲嘶力竭地大聲吆喝,進行傳統「蠻阿威」儀式,近百位 族人也蜂擁而至,大聲附和「蠻阿威」,並用力跺足地往大船匯集,雙手抬起船輕輕搖晃,順勢拋向天空,族人大聲吶喊、一連十幾次拋船,一路往海邊行進。

===========================================================

參考資料:蘭恩文教基金會 1988-03-06 周宗經先生記錄漁人部落大船下水的文章

內容全文: 由於生活的改善,此次大船下水的慶典,實較以往盛大熱鬧。除了文明飾物的佈置外,今年共殺了五十幾條豬,受邀的鄉民都分享了較豐富的禮肉。也因雕刻工具的 完備,大船的花紋相當的精細漂亮。此次的下水典禮,有關的籌備工作,船主都事先開會討論,一切在計畫中,都很有秩序的進行著。 於二月十八日(年初二),漁人村楊景嶽等十人船組慶祝新船下水儀式。雖然在惡劣的天氣中舉行,仍吸引了很多的遊客前來觀禮。最後在熱鬧中順利的完成了下水 儀式。 該船組為此次的慶典,供召開兩次協調會議,除了一些細節的討論外,也製做了大船下水手冊、觀禮證等,並邀請外界人事參加。各界共襄盛舉,為此次的慶典共認 捐貳萬多元,為數不多,卻減輕了船組的一些負擔。 新船下水典禮最特別的場面有三,第一項為迎接客人,第二項豬圈抓豬,第三像拋船儀式。這三項活動是喜好攝影的人士所把握之鏡頭,錯過了!可真白來了。二月 十八日(年初二)下午,客人從活動中心出發,大排長龍的往船主那兒去,由船員們一個個的親吻客人,這是雅美人接客的方式,雖是小小的舉動,意義卻是深厚 呢!這時場上擠滿了觀禮的人,船組點燃鞭炮以示歡迎,更加添了場面的熱鬧。有一個很重要的禁忌,就是在船組還未唱完迎賓歌前,客人是不能坐下來的,要不然 你將失去禮物,當時客人一直站著聽船員唱歌,就是蚊子叮了也不理會。船員唱完迎賓歌後,就把客人帶回到自己的家?這時候,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當天下午新船不見了!原來是被無以計數的芋頭所覆蓋,已經變成了一座芋頭山。這些芋頭可是三年前,為了準備此次的慶典,所墾地栽種的,個個肥大,是慶典中 要分享觀禮客人的「禮芋」。二月十九日早上,幾百位的受邀客人,都前來具領「禮芋」,由全村的男人負責分配。被邀請的外地人也榮享配得「禮芋」。 接著就是抓豬了。由於全村青年返鄉過節,所以全部青年動員抓豬,先是船主的,接著是各成員的,然後各自帶回到各船員的家裡,到了中午客人便再次前往主人那 兒具領「禮肉」,因此次船組準備了較多的豬隻,所以客人都分得一大塊「禮肉」。 接著是拋船儀式,船員們都穿著禮裝上新船唱祝福歌,兩邊各站一位婦女。全村的男人分成青年組、中年組、老年組三隊,大約有兩百人左右,排坐場上等候拋船儀 式。在哨聲一響,男人們從四面八方慢慢的朝新船移動過來,以迴流方式圍繞新船,一舉把船拋到空中去,船主就坐在舉拋的大船上。 接下來進行的是試航儀式,由當地揀選了十位划水夫將軍擔任這工作。出航時,速度快,而且又穩。回來換上該船員們上船,返航後拖上岸來,整個新船下水典禮就 此結束,留給了觀禮人士們一個美好的回憶。 在此次的慶典中,傳統的祭典已有些改變,參雜著文明和傳統,有些省略,也有新增加的,在系統的計畫中,雖像「辦活動」,但蘭嶼人的熱情、和善、敦親睦鄰、 團隊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還是表露無遺,不管時代如何的改變,傳統如何的淡化,蘭嶼人對雅美文化永遠守住古老的一份情。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攝影人

















在dcview的作品區裡,有人竊竊私語的自喜著:

[這次現場原本要求需要繳費申請攝影證才可拍攝
不過有大半人並沒有申請卻一樣可以拍攝
想必申請者有被戲弄的感受吧 ]

我是直接向大船的船主買了攝影證(500元).
那真是為了尊重以及獲得同意攝影的權利.
這是遊戲規則,入境隨俗,本該遵守.
我不覺得有被戲弄的感覺.
反倒是看到很多攝影人,身上裝備數十萬元,
卻為了不想買攝影證,而和東清維持秩序的青年發生爭吵
這種貪小便宜的不當做法,真的要好好的檢討一下.
這場大船下水,看了很多這類的紛爭.
對於這些人的惡劣態度,真的很灰心



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燒豬拔毛




被宰了的豬,很快的被運送到各自主人家的門口,
小小的街道或廣場,就立刻變成了簡易的肉品處理站,


瓦斯桶噴火器 vs 茅草
那一種烤起來,味道比較香?
說真的,沒有吃到,誰也不敢說出正確答案.

但我個人認為用茅草,看起來比較好吃


燒完豬毛後,會再反覆檢查,看看有沒有被遺漏的地方,
然後用比較堅硬的木板,再把豬全身刮一次,
一邊刮一邊沖水,把燒焦的部位做一個簡單的清理,
順便把焦掉的豬毛給全刮下來,
這個動作一作完,就是複雜的分割及分配.

燒豬拔毛在這裡....點一下看相片.








看...雨下得這般大,
只能用小相機+潛水盒來盲拍,(註)
真是攝影人生裡,難得的經驗啊!!

註:

什麼是盲拍?盲拍是一種拍攝方法,是在特定的環境裡不能進行正常拍攝時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使用的。拍攝的時候,手持相機,鏡頭對著被攝體,攝影者的眼睛並不 瞄著取景器,而是直接觀察被攝體,選擇合適的瞬間按下快門。快門按下的時候,攝影者並不能確切地知道菲林上拍到了多少東西,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所謂特定的環境,通常指不利於攝影者進行拍攝的位置、條件等。比如攝影者將相機高高舉起,鏡頭俯視前方拍攝,這就是常見的盲拍。因為他所處的位置不夠 高,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果他能找到更高的位置,或者帶有「人」字梯,就不會盲目地「瞎」拍了。在光線條件差,而且被攝體在不斷地運動著,難以捕捉到 拍攝的瞬間時,用盲拍的方法,可以克服不利的環境而進行拍攝。如圖,這是在一個簡易的燈光球場拍的,場地上燈光較弱,拍攝的距離應當盡可能地靠近,但是由 於籃球的快速傳遞和球員的不斷奔跑,眼睛從相機的取景器中跟蹤觀察,有時連籃球都找不到,更不用說去捕捉精彩的瞬間。這時使用盲拍的方法,眼睛離開了相 機,就能縱觀全局,把握瞬間,從容地進行拍攝了。
 
  在公開的場合,在較近的距離拍攝進行活動的人們,有時候也只能使用盲拍的方法。因為當被攝者發現你用相機瞄準他的時候,燦爛的笑臉會立刻消失甚至怒目 以待,或者乾脆轉過身去,你就失去了拍攝的目標。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是用相機瞄著被攝者,而是把相機掛在胸前,要是再能接上一條快門線,把按鈕藏到衣服的 口袋中就更好了。一隻手持著相機,一隻手放在口袋裡,這樣就不會引起被攝者的注意,就可以拍到你想要拍攝的鏡頭。 

  特定的拍攝條件決定了盲拍的局限性,這就是不能從容地進行構圖和對焦(用自動對焦檔常會發生焦點偏移,最好使用手動對焦檔),在不熟練的情況下,手按 快門的反應速度還會比眼睛「慢半拍」。因此,在拍攝的時候,一是要注意手要持平相機,鏡頭要對正被攝體;二是要注意調整鏡頭拍攝的覆蓋範圍,做到心中有 數,既要充分利用底片的面積,又不要出現缺胳膊少腿的現象,該拍的東西沒有拍進去;三是在用光圈時要考慮留有足夠的景深,焦點相對固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四 是要多練習,特別是注意掌握鏡頭的方向、角度、拍攝範圍和瞬間。前面說到,盲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有多練習,才能提高盲拍成功率。

以上"盲拍"資料取自網路:[ 影 出 不 平 凡 ]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殺豬

警告本文章有若干血腥畫面,
閱讀後如感覺不適或者不悅, 在這裡先跟您說聲SORRY,
並希望在造成您的不適之前,請您離開本頁!

因為基於尊重達悟族古老傳統及信仰,
所有照片本於忠實記錄的精神,堅持不做任何修改.
謝謝各位朋友的諒解!!


早上四點多就開始了禮芋的分配,
雨勢忽大忽小的,讓人清涼,也讓人苦惱.(指一般遊客而言)
身上的雨衣,彷彿是裝飾品一般,連續 穿了三四個小時後,
早已是一身溼熱....


分配完禮芋給親友之後,緊接著開始抓豬,
一開始,當地朋友只跟我們說早上六點有抓豬比賽,
所以等分完芋頭後,我們都站在置高點淋雨,
等著看抓豬比賽,尤其我那兩個兄弟阿拉恩和布蘭達都有參加,
所以想幫他們拍一點活動相片.

但是等到有人進了豬圈,把第一頭豬抓出來,
交給外圍的人接應,然後一群人一擁而上壓住豬隻,
手持利刃的人,一個箭步上前, 割斷尖叫的豬的喉嚨....
那一刻的畫面,真的剛開始看了有點震驚.
我站在二樓頂看了一下子,
見到美亞美的發哥和親友把這頭豬抬到會場外,
放在一旁地上,轉身又回去豬圈旁,
那隻斷氣的豬,就孤寂的躺在街角,
有點像需要被急救的傷患,,,
本能讓我直覺的接近那豬.
走下樓梯,走過人群,我蹲下來看著這頭DOA白豬,


白豬的後方,正是豬圈的所在,圍觀的遊客人群並不多,
可以很輕易的走入殺豬的場地.
我想一般普羅大眾可能都打從心底害怕這種事吧.

其實,如果明瞭這就是祭典的一部份,
豬隻的宰殺,在整個儀示中代表著上等食材.
牠可以招來無窮的福祉,又可以贖命,
是行祭時的最佳禮品.
在隆重盛大的十人大船下水儀示中,
殺更多的豬來分配給全鄉的親朋好友分享,
讓所有參予盛會的親友和村民都能快樂的分享足夠份量的禮肉,
就跟我們漢人民間大拜拜時,殺豬公或者全庄辦桌,
都是相同的道理.
那麼實在沒有什麼理由去指責或者說三道四....
這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保存下來有他一定的道理.


見到鮮紅血液,從人們站的地方,滲透過腳掌....
迅速向外擴散漫延.....跟著雨水流滿了整條街道,
很好奇,並沒有嗅到令人不悅的血腥味.
在那一刻,只覺得這些豬的死亡,是蠻神聖的使命.
那是我在現場直擊,唯一的感覺



還有其他的記錄相片在這裡,敢看的人,請點選一下




天空下起了大雨,在混亂中,
兩組人開始執行抓豬的行動.
以上的都是用潛水盒拍的相片,
有點模糊,有點失焦,所以剛好把最血腥的部份給馬賽克一下.
這是神聖的古老傳統儀式,請勿說:好噁心或者好殘忍
不然小心被死貓妹妹,一腳踢飛.....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小米祭meyvaci~六月廿一日在野銀部落

六月廿一日,野銀部落,豐年祭,隆重登場

小米已經在5月廿日收割完畢了

以上相片感謝嵐羽~蘭嶼阿嵐提供

 

野銀部落

 
古時候,Valino (Ipomoea pes-caprae L. Roth)的藤,
從蘭嶼一直延伸到巴丹島。但是在兩地的人發生爭執之後,
valino的藤就斷了,海流也變強。
Ivalino部落是Simian Vean、與其同伴一行六人從Ivatan來此。
Simian Vean娶了蘭嶼的女子,一起回巴丹島。
其妻為蘭嶼Jimasik部落-即紅頭部落之寡婦,有二子,
名Si Manoyo與Simatud。
Sinan Manoyo 隨其夫Simian Vean返回巴丹島,
並育有二子-Sigirimut與Sigaracidan。
之後,因巴丹島飢荒,在妻子Sinan Manoyo建議之下,
全家一起回到蘭嶼。
在遭Sinan Manoyo朗島娘家父親婉拒之後,最先在情人洞住下,
因蚊子太多,乃移居今天野銀聚落的區域。
原先居住在大港口上方,因山崩,遷居現在港口上方。
後因部落內有人生病死亡,居民乃逐漸遷居到聚落現址。
(資料來源 蘭嶼鄉公所)




參考資料:謝永泉老師的小米祭解說,摘自...達悟語口語資料典藏網
meyvaci  小米祭  

謝永泉(Si aman macinanao)採錄

董瑪女記音翻譯

2005-9

 


 

6.meyvaci 小米祭 Holding a Millet Ceremony

 

o ya asa i-panci do jia am mey-vaci, ya ma-sánib rana

        要說       這裡   舉行小米祭       經常  

sicia-ikoa ya o ya ma-lo-a-lovot a tey-esa key-li a ya

  現今              集體,全部       一些     部落     

mey-vaci,

 

另外要說的是meyvaci舉行小米祭, 常見的,全村性的meyvaci的活動,

The other thing I will talk about is meyvaci (i.e., holding a millet ceremony). Often, meyvaci is a village-wide activity

 

o na í-yan  no ya mey-vaci ya am, sira ni-mang-oma asa

  有的原因        小米祭        他們   種小米         

key-li, am noká-koa pa am, abo o asa key-li a toda bédbed

村莊        以前         沒有       村莊        全體  

a m-angey mang-oma, ta tey-esa i-te-tngeh-an sira o to

          種小米      一些     親族團體      他們   

ngono-ngónong no ka-pang-oma da nira,

  自行處理          種小米     他們 他們

 

所以會有meyvaci這樣的活動,是因為他們村裡種了小米; 以前啊,沒有全村一起種小米的情形,只有一個粟作(親族)團體種小米的情形,

The reason that we have an activity like mevaci is because they grow millet in the village. Before, villages didn’t grow millet together, and only the little family groups would grow millet together.

 

no ma-téyka sira ni-mang-oma o tey-esa i-te-tngeh-an

  結束     他們    種小米        一些      親族團體   

noká-koa pa am, amian sira ori do in-aorod a mey-vaci,

  以前              他們  那些     前院      舉行小米祭 

noká-koa am, abo o k-anak-an a mey-vaci, abo o ma-la-lavayo

  以前        沒有     小孩子     參與小米祭  沒有   年輕人      

a mey-vaci, o ra-rakeh o mey-vaci,

  參與小米祭    老年人     參與小米祭

 

以前,當一個粟作團體種了小米後,就在前院舉行小米祭活動,以前沒有小孩子,也沒有年輕人參加小米祭的活動,只有老人才有參加小米祭的活動,

Before, when a family (planting) group finished planting millet, they would hold a millet activity in their front yard. There used to be no children, and no young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millet activity; only the elderly would participate in the millet ceremony.

 

o pey-pey-pángay-an no  mey-vaci ya am, pa-sowd-en o

     意思,意義            舉行小米祭        使豐富    

kane-kan-en, sira noká-koa pa i-ci-cirawat da am, no

  食物        他們   以前       文化,習俗      他們        

mang-oma sira o tey-esa i-te-tngehan am, i ma-lóvot sira o

種小米    他們    一些      親族團體            全部      他們      

maka-cita sira ori a asa key-li a,

看得見     他們  那些      村莊

 

meyvaci的意義呢,是祈求食物豐饒; 以前的習俗是,當一個粟作團體種了小米且舉行小米祭活動,全村的人都看到他們,

The meaning of meyvaci is to ask for a good food harvest. The tradition before was that when a family group planted millet and had a millet ceremony, the whole village would look at them (?).

 

no iká-kza da o ka-paci-pey-vaci da jira am maci-pey-vaci

很喜歡  他們        參與小米祭    他們 他們       參與小米祭 

jira, am o ji da ngann-a so kane-kan-en a ka-vosoy-an da a

他們       他們           食物            仇敵      他們

tao do asa key-li ori am, ji sira maci-lovot jira ori,  

       村莊   那個       他們  參與,加入   他們  那些 

or(i) o i-ci-cirawat da do pongso iya no mey-vaci,

那樣      文化,習俗    他們     島上        小米祭

 

如果他們(村人)喜歡的話就參與他們的meyvaci活動,除了與粟作團體成員有仇恨,不參與小米祭的活動,

If they (the villagers) liked it, they would participate in the meyvaci activity, unless the family group members hated them, in which they w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illet ceremony.

 

mey-tarek o ciri-ciring ta  ya “mey-vaci” koan na, ka no

  不同                 我們    小米祭          

“mang-sad so kadai”,

            小米

 

我們說”meyvaci”“mangsad so kadai”是不同的打小米方式,

We said “meyvaci” and “mangsad so kadai” are different ways of threshing the millet.

 

o mey-vaci ya am, mey-vaci ta no mang-oma, or(i) o

   小米祭        小米祭    我們   種小米    那樣    

panic-an ta nia no “mey-vaci”, no todnaka ar-arew o

       我們        小米祭        一般    日子                 

i-pang-sad so kadai am, ji manic-an ori a “mey-vaci”,

             小米               那個    小米祭            

ta i-panci tamo ori a“mang-sad so kadai”,

         我們 那個              小米

 

所謂meyvaci,就是為了舉行小米祭而種小米的叫meyvaci, 但平時的打小米就不叫meyvaci,而要叫”mangsad so kadai”

By meyvaci, we mean the millet ceremony that is held for the plannting of millet. However, the threshing of the millet was not called meyvaci; it was called mangsad so kadai.”

 

o mey-vaci am, o mehakey o mapey-vazey sang, am o mang-sad

  小米祭           男性       擔任工作者   那個       

so kadai am, atatasa  do mavakes ya o mang-sad so sowri, am

    小米      一些,少數      女性                 那個

ori ka-piapia no mang-sad so kadai,

那個     較好          舂           小米

 

這個meyvaci,是由男人擔任的工作, 但是mangsad so kadai(舂小米),有些女性也可以做(打小米)的事情,所以mangsad so kadai比較好,

As for this meyvaci, it is a job that is taken by the man. But mangsad so kadai (threshing millet) is better because it is something that women can do too.

 

o ta i-panci sicia-ikoa ya, ya apía rana o ya hah-ap-an  

  我們       現在,當今         很好            方式,方法    

sia ya vangon-an so ya mey-vaci ya am, ya mian rana o ya

      振興             小米祭                       

da i-sidong jiaten no Seyvo ya nirzpi, am or(i) o

他們 幫助用    我們       政府           就是 那樣 

ta i-paka-paring so ya ta  ka-pey-vaci do pici-yl-ili-an na,

我們   做得起來          我們  舉行小米祭           各村      

 

我們現代說的meyvaci,振興的情況很好,因為政府有補助金使這個活動振興起來,也使得每一個部落有辦法舉辦meyvaci的活動,

What we call meyvacinow is thriving. The government has given the money to help it thrive, so that every tribe has a way to make the meyvaci activity hap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