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志佳陽大山(二)如風一般的回憶



當我們辛苦的繞過合歡山彎曲山道,
在環山部落前, 看見了偉大的山
被白雲簇擁著
那時覺得這座山,好親切,好和藹.
一眼就可以望穿的..........
一座平易近人的山




Sikayo社 ,
是日治時代遷村政策下的新部落,
因為這裡擁有廣大肥沃腹地的溪畔台地,
平坦避風,水源豐沛,獵場遼濶,而深獲泰雅族人青睞,
後來高經濟溫帶水果的栽培又被引入這片保留區
部落因而日益繁榮,而從石板社演變成今日這集居的規模.

部落因周遭雪山,大劍山,志佳陽大山,南湖中央尖等高峰環繞
在台灣光復後,更名為:環山部落

每次經過環山,總是匆匆過門不入,
只能在中橫支線上,遠望這個群聚在半山腰上的部落,
今天總算可以踏入第一步了
說真的蠻高興




進入部落後,道路狹窄而多曲折,
來到通往吊橋的山徑上,
會先經過一座流籠頭,那是屬於松柏農場對外的運輸工具.



經過流籠頭時
下來觀看一下,通往松柏農場的流籠
巧遇纜車開動....

見著籠中的青年,在一根鐵索的支撐下
快速的凌空而去,橫渡司界蘭溪

不禁讓我想起了七十六年夏天
在梨山晉元橋旁的高山上,
打工包蘋果的那段日子.
那時剛成為高中畢業生的我,
大學考得超爛,根本不可能上榜
一心想放逐自己
於是自己和同學翻報找求職廣告
一路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梨山
身上剩不到一百元,
住在一間好心人的房裡.(旁邊是一個籃球場)
只能大家合吃泡麵來果腹.
還好上山第二天,人家就幫我們問到了可以打工的山頭

來到晉元橋畔,就是坐上這種流籠
翻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頭
才到了老闆  游標貴先生   的破工寮



七十六年那個夏天
如果還可以把全部的往事都從腦海中翻出來
那我肯定可以寫一本書了

那時社會經驗值是"0"
上山前,付了介紹費,確被介紹所的人 騙了
跟我們說梨山地震,路全斷,無法上山
把我們載到了彰化的一家鐵工場
結果那鐵工廠的老闆也是好人
他一聽我們的來由,竟然願意犧牲自己付出的介紹費
還請我們吃了一頓粗飽
然後指引我們坐公車回到台中
找了好久,才知道去梨山要去朝馬站坐車
等我們摸索到朝馬站,最後一班公車早就開走了
見那天色漸黑,四人口袋中早就沒有多少錢了
再想不出辦法,只好丟臉回家的同時
有一個開裕隆牌柴油車的計程車司機
把我們身上的錢都拿光了
然後一路狂冒黑煙的把我們送到梨山.
還幫我們找了落腳的地方
大家睡在又溼又霉的小房間裡頭,
餓著肚子,合蓋著有水份的黑色異味棉被,渡過寒夜
心中沒有任何怨言
只想著要早一點找到工作,賺一點錢,可以吃飽飯
打死都不願下山回去補習,再讀一年高四,
第二天太陽出來時,已經有人願意僱用我們了

還好上山,來到單純的工作環境
每天從早上六點工作到下午六點,
自己一個人揹著一個大樓梯,
在山坡地上不斷上上下下的包著青色的蘋果

每天隔著大甲溪,面對著龐大的雪山地壘
(當然,那時我根本不知道那些是什麼山)
放眼望去,每一個深青色山頭都是三千公尺以上的龐然大物,
我在這頭,您們在那頭,
我心事很多,您們只好聽我傾訴

看著百變大山,
看著白雲蒼狗,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認清自己的命運,是如同風一般的男人,
唯一放心不下的,除了爸媽
就是那時的女朋友
她要去補習了.....會不會被人追走呢?
只能每晚蹲在小燈泡下,
就著昏黃寫著一封又一封的信.....


流籠上的青年,已經消失在山的那頭

我的心,卻像掀起了大風大浪的海邊,
一波又一波的狂潮,湧上心頭,
再化為白色的泡沫



在山上的日子雖然清苦
但是老闆對我們還不錯
每天都煮很多飯給我們吃
還有山上難得一見的魚...
雖然都是不大新鮮的
不過,我們還是很賣力的工作.
才不會去想一天只有兩佰元工資

每當黃昏時,
我總是一個人,看著那些大山們,
慢慢由金黃,深綠轉成靛藍,
白雲溫溫柔柔的覆蓋在他們身上
最後月亮升起,整個世界籠罩在一片銀色光華之中,
萬籟俱靜下,思念我的家人和小女朋友....

所以,我可以體會山上的人,島上的人
來到大都會水泥森林中,
這裡沒有熟悉的山,沒有熟悉的海,
只有人情冷暖,和很多很多會欺負人的上等人

艱苦謀生之餘的那種沒有錢,沒有未來的痛苦,
來自內心深處,沒有辦法排除的苦楚

除了用 酒精和大聲唱歌來麻醉身心,
昏迷  才能換得一夜好眠

不多說舊事了
下到溪畔吊橋的路,極陡難行
沒有利害的工夫,是不可能把車開下來河邊的










一路走過的足跡:



志佳陽大山(一)浪子麻沁的故事



志佳陽大山(二)如風一般的回憶



志佳陽大山(三)司界蘭溪鐵棧橋



志佳陽大山(四)登頂之路



志佳陽大山(五)坐看雲起時



志佳陽大山(六)淬煉








官能少女/来生たかお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志佳陽大山(一)浪子麻沁的故事




(低吟的司界蘭溪  與  天際遠方的志佳陽大山)



『麻沁』..這個名字... 各位聽過嗎?


年輕時因緣際會下看了徐如林的孤鷹行,
看到了浪子麻沁的那一段,很喜歡 .

她依據詩人鄭愁予的詩"浪子麻沁"加上自己搜集的資料,
描述了環山部落的一名愛山的傳奇獵人---麻沁。

從此"司界蘭溪"和登臨雪山的舊路,
就不時徘徊在我腦海中
尤其是每回登臨雪山,
我總會站在雪山頂,往志佳陽大山的那個指示牌之前
望著那看不見盡頭的小徑,痴痴的想望著,
何時才能體驗麻沁所走過的路
或許我們在多年前,或是前世,
都曾經被鄭愁予的浪子麻沁的詩句這樣感動


"浪子麻沁"其實是詩人鄭愁予在1962年"五嶽記"中,
所描述出來的一位志佳陽社的傳奇人物


詩中描寫一位住在雪山下志佳陽社、
嚮導的本領非常高強的原住民,叫麻沁,
他對眾山群峯了如指掌,
然而有一天下山去當兵、從城裡回來後,
整個人變了,變得沉默寡言,
沒多久就沒了他的消息。
偏偏其他的人本領都不如他,
鄭愁予乃寫下這首四十二行的中型詩紀念他


--------------------------------------------
雪溶後 花香流過司介欄溪的森林
沿著長長的狹谷 成團的白雲壅著
獵人結伴攀向司馬達克去
採菇者領著赤足的婦女
在高寒的賽蘭酒 起一叢篝火

修好所有的籬 結新的筏
起得早早的小姑娘 在水邊洗日頭
少年的泰耶魯唱出冬藏的歌
而卻不見了 那著人議論的
那浪子麻沁

他去年當兵 今年自城巿來
眼中便閃著落漠的神色
孤獨 不上教堂 常在森林中徜徉
當果樹剪枝的時侯
他在露草中睡覺
偶爾 在部落中賒酒 向族人寒暗
向姑娘們瞅兩眼

三月的司介欄溪,已有涉渡的人
雪溶後柔軟的泥土 召來第一批遠方的登山客
浪子麻沁 該做嚮導了
該去磨亮他尺長的蕃刀了
該去挽盤他苧麻的繩索了
該聽見麻沁踏在石板上的
勻稱的腳步聲了

而獵人自多霧的司馬達克歸來
採菇者已乘微雨打好了槽
少年和姑娘們一齊搖著頭
哪兒有麻沁 那浪子麻沁
「哪兒去了那浪子麻沁!﹂
面對著文明的登山人
全個部落都搖起頭顱

全個部落都搖起頭顱
無人識得攀頂雪峰的獨徑
除非浪子麻沁
除非浪子麻沁
無人能了解神的性情
亦無人能了解麻沁他自已
有的說 他又同城巿當兵去了
有的說 雪溶以前他就獨登了雪峰
是否 春來流過森林的溪水日日夜夜
溶雪也溶了他
他那 他那著人議論的靈魂

鄭愁予 一九六二年於環山部落

------------------------------------

因為麻沁,我選擇了 登 志佳陽大山

和諸位打混族好友  有難同當





(由雪山主峰眺望  雪山南峰與志佳陽大山)






一路走過的足跡:



志佳陽大山(一)浪子麻沁的故事



志佳陽大山(二)如風一般的回憶



志佳陽大山(三)司界蘭溪鐵棧橋



志佳陽大山(四)登頂之路



志佳陽大山(五)坐看雲起時



志佳陽大山(六)淬煉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背影





離開野銀的那天早上

我們兩家人滿載一貨車的行李及祝福.
好像搬家似的,繞行環島公路南端,
準備前往開元港坐船
貨車慢慢的用三檔走著,
吵雜引擎聲轟轟,
掩蓋了剛剛和老人家抱別的 混亂的心情

路過距離部落數公里之遙的永興農場前,
看到一對居住在野銀的老夫婦,
緩慢走在發熱燙人的柏油路上

Ya Kai  左手持掃刀,置於頭頂,
順勢拉著準備裝地瓜的綠紅藍相間網袋
破舊的紅上衣,套在佝僂枯瘦而黝黑的身體上,
丁字褲下是兩隻彎曲,夾不起椰子的腿,
腳上套著不合腳的雙色雨鞋

Ya Kes 包著頭巾,拿著柺杖,打著赤腳,
穿著花花卻樸素的長衫,
跟隨在相伴一輩子的男人後頭,
默默的走著.

勤勞是一輩子的財富,
勤勞是永遠受人尊敬的,
這也是目前唯一支撐他們
一路走下去的最後一股力量.
當年氣宇昂然的俊俏身影,
如今早已變成了踉蹌的背影,蹣跚的步伐,
漂流木般的身子,像紙張一樣薄的肌肉皮膚,
如同山上秋天的枯黃茅草,在風中飄動,
年輕時的自信,無畏日夜勞動而填滿身骨的大氣魄,
被太陽和月亮輪流啃食的一無是處.
辛苦一世人,
留下唯一的財富即是老屋和滿滿如海洋般的回憶,
以及田裡頭的地瓜和芋頭.
還有像泉水般,永不止息的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

老人家舉手投足雖然皆是雅美文化的內涵表現,
但對於無力阻止雅美後輩在追求現代化過程所產生的矛盾.衝突,
還有貨幣經濟制度所衍生的消費行為衝突(沒有現金)
以及觀光活動帶來的被消費行為(被當奇觀看待)
這些重重憂慮早已把他們的神聖光環給遮蔽.

夏曼.藍波安老師在〔海浪的記憶〕一書中
有一段記錄老人 夏本.固旦的話語,
也許就代表著這一些雅美最後耆老的心聲:

『我們的島嶼,
如果沒有漢人來困擾複雜我們的生活的話,
我們永遠是在海的包圍下寧靜的自主的生活,
他們的來到,
當然是讓我們有進步,有方便,
但是這些進步的代價是讓我們的下一代,
蔑視了我們原來的傳統習俗,
當我這一代老人去世之後,
很可能,我們的文化就消失了!』

無法想像,這樣的背影如果從小島消失~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離別前夕的野銀海灣


2009/07/05

離開野銀的前一天,太陽落下海平線之時,
懊熱的白天也走到了尾聲,
刻意不安排去處,也不打算訪問友人,
此時若坐在涼台上看著海面漸漸染成金黃,
天黑之際將讓人心慌.
選擇走向大的灣澳,
讓一波接著一波而來的海浪,
渲洩心中無處可以傾訴的離情





小孩終於學會了不再向大海扔石頭,
而寧可靜臥或坐在鵝卵石海灘上,

在陣陣拂面的海風裡.

感受白天殘留在石頭上的溫熱,
看著天,望著海,聽著海濤低吟,
享受這人生中難得的清閒.




平日少有遊客下來嬉鬧戲水,
通常只有下午第三.四節的時候,有小朋友來此游泳.
如今在暑假的旅遊旺季裡,這片寧靜石頭灘也有了陣陣歡笑.
說不定,改天,這裡也要變得像東清灣那般熱鬧了




曾淵富的釣竿.
驕傲的朝著天空,

曾淵富 之 〔 愛 永不止息 〕

他是我數年前在野銀所認識的第一位年輕藝術家.

只見魚竿不見人,

阿嵐曾說過,

在這裡釣魚,須要游泳數百公尺遠,

把釣勾和魚餌帶著遠遠的海上,放長線才有大魚.

我還記得曾淵富他用手比劃浪人鰺遊泳時的那股模樣.




魚竿旁是他精心製作的魚槍,

小心翼翼的用衣服遮蓋著槍身,只露出帶著倒勾的尖端,

看來,今天晚上他有得忙一陣了

雅美的男人,在陸上累了煩了~

還有一處幽靜海底可以忘卻煩惱,真好!!









天上的浮雲,淘氣的遊移著.

好像趕著回家的孩童,想在黃昏之前回到可愛的家
你們的家在那兒?

是入夜後,一片銀色月光的海面上嗎?




走著晃著,難免開始挑著毛病.....

美麗的石頭灘,在某些地方不大美麗.

甚至說,潛藏著危機四伏!!




這是燃燒過垃圾的痕跡.

有心人來這裡收拾殘局,忘了帶走它的重要性,

為了方便,放一把火,留下了被紋身的石頭



各種小片玻璃片,保麗龍,鐵罐,包裝袋,烤肉後的殘局,煙盒.

大家無心隨手一扔,於是這塊聖地就變得越來越不可愛.
下一次回去,我要帶一個大垃圾袋,

把這些惱人的,殺風景的雜碎,可怕的玻璃,討厭的垃圾.

全撿走,還給有靈性的海岸一個清新的面容







抬著頭,天色正慢慢變暗


剛是回去的時候了,

老人家煮好了飯,正等著我們回去吃呢



前進號....加油!!



註:

前進號,和今年初打造的十人舟
是野銀唯二大型拼板舟
這兩艘大船都揹負著相同悲慘的命運.

沒有足夠的人,可以在飛魚季節
操縱著它們在大海中努力生產
或者說,年邁者無力出航
年輕人沒有經驗,也沒有意願,
於是,它們只有擺放著,任由風吹雨打日曬,
可能在數年之後,很快的就因腐敗而回歸自然.





"stay with me"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毒草 銀膠菊 出現在蘭嶼野銀



中名-銀膠菊

學名-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英名-不詳 

科別-菊科(Compositae)

屬別-銀膠菊屬(Parthenium)

花期-4月~10月

果期-5月~11月







銀膠菊外表的微細狀體含有銀膠素(parthenin)


吸入過多可能造成肝臟及遺傳病變外  花粉也有毒性

會造成過敏、支氣管炎  大量直接接觸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

在國際已被列為間接接觸最嚴重的毒草之一


繁殖力超強 遍地開花

銀膠菊原產南美洲熱帶,生長在海濱開闊及低海拔的荒廢地,國外文獻未見其往山區攀爬,但黃士元調查,南投仁愛鄉九百公尺及高雄桃源鄉七百公尺山區,銀膠菊都能滿地開花,可見得其環境適應性相當強,而他也認為,銀膠菊有潛力爬上一千公尺以上山區。

尤其銀膠菊一年四季都會開花,每五公分就會分枝,其植株可長超過一公尺半,甚至兩公尺,生長繁殖速度相當快,隨著廢耕地越來越多,成為外來種植物擴散的溫床,也為銀膠菊提供了很好的「出路」。

銀膠菊含有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化學成分 

能干擾其他作物生長  此為植物之間「相剋作用」  這也是銀膠菊蔓延快速的原因之一

農委會雖然持續監控,但至今尚未提出砍除計畫,墾丁國家公園鑑於其在園區內蔓延,去年自發性清除銀膠菊。黃士元認為,除農政單位努力外,衛生單位也應調查其對國民健康的危害,並提醒民眾注意。過去就有不少不知情的民眾,把銀膠菊當成滿天星摘回家欣賞。

以上資訊,摘自自由電子報





這是七月的某日,
在通往船屋的小路上,
兩側均長滿了茂密的銀膠菊,
在往年,這裡是海濱植物的天下,
今年不知怎麼的,居然全被銀膠菊給覆蓋了
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植物





我試圖把銀膠菊入侵的嚴重性跟老人家講,
但是老人家似乎不是很清楚這種外來的物種,
會對蘭嶼造成嚴重影響




有看到本篇文章的蘭嶼好朋友
請您們要馬上轉告所有的親戚朋友,
若有看到這種開著白花的植物,要立即清除,
現在正是花季,此草繁殖力強 
種子能借助風力有效傳播
等結了果,隨風飄散出去
後果將很難善後

特別是芋頭田及地瓜田,萬一被入侵
以後就拔不完的草了

銀膠菊以根除及火攻最有效
「如果見到銀膠菊   最好戴上手套馬上拔除  一把火燒掉」
這是根除外來毒草銀膠菊最有效方法
因銀膠菊有毒  如果摸過銀膠菊 
記得要趕快洗手

希望大家了解這種「毒草」





註:
摘錄自2008年4月2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小花蔓澤蘭入侵台灣,披覆在林木花草上,
造成林木花草死亡,引起農政單位重視,
其實,還有一種外來植物「銀膠菊」,
10多年前開始入侵台灣,
在南部及中部地區,已經大面積擴散,
雖然還沒有其他植物因為銀膠菊而滅種的調查,
不過,這種會引起人體過敏,影響健康的銀膠菊
葉片外觀類似艾草,白色花朵又與滿天星相似,
許多不知情的民眾帶回家當作觀賞植物,
甚至當作端午節常用的艾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對民眾的立即危害,甚於小花蔓澤蘭。


台中縣農業處自然保育科科長李代娟說,
銀膠菊在台中縣,最早是在台中港區,中港路兩旁發現,
現在連東勢附近,也有它的蹤跡。

最早對銀膠菊入侵提出警訊的,
是位於於南投集集的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中心黃士元博士說,銀膠菊生長於美國南部以及南美洲,
可能是隨著穀物進口,從港口進入台灣,
南部高雄縣市及屏東,都有大面積銀膠菊生長,
中部彰化縣最多,其次台中縣南投縣也難以倖免。

黃士元博士說,銀膠菊葉片外觀類似端午節常用的艾草,
花朵又類似滿天星,有民眾不知情,當作觀賞植物帶回家,
甚至有民眾當成是艾草。

如果是一般植物,當成艾草或帶回家種植,無所謂,
不過,銀膠菊在國外被稱為毒草,
根據國外的研究,銀膠菊含有銀膠素,人體吸入過多,
可能造成肝臟及遺傳病變,花粉也有毒性,
會造成過敏、支氣管炎,直接接觸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
而且農藥對它並沒有太大效果。

至於民眾如何分辨艾草跟銀膠菊,黃士元博士說,
艾草葉片背面有綿密的白毛,呈現灰白色,葉片有濃郁的香味,
銀膠菊絨毛稀疏,葉片背面呈現淡綠色,沒有濃郁的味道。

特生中心表示,對於銀膠菊的調查,
目前只知道分佈的區域,到底有多少面積,還沒有全面調查,
而且銀膠菊跟銀合歡一樣,會釋出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
因此,有銀膠菊的地方,其他植物很難生長。
因此,銀膠菊通常會成片存在。

由於對銀膠菊的蔓延,農政單位還在調查中,
目前沒有剷除計畫,民眾如果要將自家土地裡的銀膠菊拔除,
最好戴手套,以垃圾袋裝妥,送交垃圾車處理。

 ※關於銀膠菊的詳細資料可點此參閱,連結自后里國中自然科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