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對的事情,只要你有信心、有勇氣,你一定會成功。」廖本全老師.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灣寶保衛戰最後一役 (一) 總算可以開心的笑了
2011/0414 營建署大門口
讓我春耕,不要抗爭
請駁回苗栗縣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
內政部於4/14(星期四)上午9:30,召開區域計畫委員會第288次審查會議,
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為本次討論事項第二案。
苗栗後龍灣寶、海寶二里的居民,以及學生團體、消費者組織、環保團體、學者等,將於營建署門口召開記者會,呼籲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遏止不合理、不適當且沒必要的後龍科技園區,並終止國土失控與農地濫用的行為。
懇請各位媒體朋友,務必前來採訪,見證台灣農鄉如何用不絕的生命力堅守農村、農業與農地價值。也請各位長期關心本案的朋友們一起站出來,共同發出大願力,讓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真正「到此為止」。
記者會時間: 2011年4月14日(星期四)上午9:30
記者會地點:內政部營建署門口(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2段342號)
在看下面圖片文章前,請先深入閱讀:
疲憊灣寶的自由淚光。。。。by munch
也許才能 體會:要開心的笑,是有多麼困難!
第十三次北征 在審查會結束後
大家總算 開心的笑了
纏鬥了十五年的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
總算在今天,歹戲拖棚的告一段落,所有的老老少少都笑成一團。
後龍園區,到此為止!
農民面對農田的不當徵收,從今天開始可以大聲說:不!
土地正義邁向新的里程碑。
總算不用擔心到一個月瘦了八公斤。
總算不用半夜心慌慌,睡不著只能暗自掉淚。
總算不用繞著埕前廣場心煩的一直走一直走。
總算對得起列祖列宗。
總算可以安心春耕,不用再一次北上抗爭了。
開心到抱在一齊!
開心到流下男兒淚
開心到互相擁抱
開心哽咽到說不出話來
精疲力竭的開心著
兒子親吻母親的開心著
老夫老妻大大的開心著
熱情又含蓄的開心著
忍不住親了起來的開心著
總算可以大聲笑出來
很爽的N次方
揮手不說再見。
下一次來台北真的是要來玩的,而不是再來抗議了!
謝謝大家,真的很謝謝大家,
這麼開心的揮著手
多美好的一天在台北!
灣寶的最後一役。
也是堅守土地正義的第一聲號角響起!
學界師生與社會團體,新聞媒體,還有與會的審議委員們都幫了大忙,
給了弱勢的農民們,莫大的實質鼓勵,
讓他們有力量與勇氣走出來,
對圈地惡法大聲說:不!
新頭殼newtalk 2011.04.14 楊宗興/台北報導
抗爭已久的苗栗縣灣寶里、海寶里的農民今天終於得到好消息,苗栗縣政府一手主導的後龍科技工業園區,由於大半地主皆反對徵收、以及農委會反對變更優良農業區為工業區,所以營建署區域計畫審議委員會今天駁回開發案,讓一早就到營建署旁聽的居民非常高興。
灣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洪箱表示,這個結果對灣寶、海寶二里的居民來說是遲來的正義。不過他也對台灣政府的運作感到失望,她強調,號稱民主國家的台灣,居然要讓農民放下農事,北上抗議13次才能阻擋不公不義的開發,令人不勝唏噓。
她也對這3年多來一路支持的環保團體、學生、公民表達感謝之意,洪箱相信,灣寶的良田可以種出比高科技產品更有價值的農產品,灣寶得以保存也代表台灣農業發展的契機。
一百個讚!!!
回到了家鄉
第一件事情,就是脫下鞋子,
打著赤腳觸摸親蜜一輩子的大地,
該來去巡田了~今年的西瓜一定會更甜!
深入閱讀:
疲憊灣寶的自由淚光。。。。by munch
相關文章:
灣寶保衛戰最後一役 (一) 總算可以開心的笑了
灣寶保衛戰最後一役 (二) 政府讓農民變成抗爭者,一次又一次走上街!
灣寶保衛戰最後一役 (三) 灣寶黏土值得等待
灣寶保衛戰最後一役 (四) 一切終將歸於平淡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營竹行 柯清河老師傅 竹椅作品輯 (老師傅退休了)
早期的中國人是生活 在竹子的環境裡,
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皆脫離不了「竹」的影子,
現就以台灣人來說吧!自我們呱呱墮地,媽媽早就準備竹製搖籃在旁伺候;
稍大一點, 會坐會爬時,媽媽身旁增加一張專用幼兒準備的竹椅子;
接著學大人用竹筷子挾菜扒飯,也認識、使用日常生活諸多竹製器物;
等到結婚時,新娘子頭上還得遮蓋竹 篾做的「米篩」;
有朝一天,我們要回老家時,送我們最後一程的,就是青竹掛白布條寫著亡者姓名的「幡仔」。
居家沒有竹就索然無味,竹的魅力為何?
白居易的《養竹記》云:「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節貞。」
劉巖夫則直謂竹有八德:剛、柔、忠、義、謙、常、樂賢、進德。
一篇十多年前的老報導:
竹.伴隨我們走過成長歲月
竹製品曾伴隨我們走過一大段成長的歲月,竹文學也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釀造香醇的情韻,台南縣關廟鄉關帝廟鄰近的村落,也曾因竹篾製造業的普及,而有「篾器之 村」的雅號,關廟鄉的口號、標幟是:「鳳梨香、竹筍甜、藤椅涼、竹器俏、關廟的特產呱呱叫!」關廟的竹材,來自龍崎,這兒的桂竹筆直肉厚,是製造竹器的好 材料,曾幾何時,竹器品慢慢在鄉間、都會區息影,理由:木製品、金屬製品挾著花俏的外貌,湧進尋常百姓人家,喜新厭舊的人們抱持著,時代進步嘛!落伍、老 古董的竹器應退休在旁稍息,如此一來竹器加工業慢慢蕭條,竹器店、竹器加工廠逐漸收攤,拜師學製造「竹器」的學徒裹足不前,繼續營運著:年紀大者退休,沒 生意做的改行,找不到其他行業,就繼續窩在昏暗竹堆旁,認命幹下去。
新營市是台南縣行政 中心,就在文化中心斜對面有家滿大的竹器製造商,老闆林仙傳和伙計柯清河二人歲數不小,皆在六十歲之譜,他們的生活與職業就是在竹子、鑿子、剜孔刀、刮 刀、木頭鑽頭、劈刀…中打滾,問他們從事「竹器製造」這門行業已有多少寒暑?林先生斜靠在自個兒鑿製的竹製躺椅上說:
「公 學校一畢業,我不像你們這麼幸運,能繼續升學,為了將來,家父就忙著幫我找師傅,當年竹製品是家家必備的民生品,因此家父相中這門行業,二話沒說,就送我 去學做竹器。當年學做竹器可得磕頭拜師,按步就班來,絕非速成班,著著實實待了三年四個月才出師。當學徒期間,師傅供應吃、住,每月給少許零用錢,每天例 行工作就是:整理、打掃、磨刀,然後在旁觀摩師父製作竹製品的步驟程序。空檔時間,檢些丟棄在屋角的廢棄竹管,學學如何鑿孔,以及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等。」
「有好多承受不了這種繁瑣、機械式的學徒生活,幹不了幾天,包袱一提就拜拜!」柯先生在旁打岔道。
「學哪些?」
「多囉!大至建造竹屋、涼亭,小至吃飯的筷子,反正師傅做啥,我們就跟著學,師傅沒教沒做,別家師傅會的,我們也偷著學。」
光復前後,台灣經濟還不怎麼起色,蓋稻桿、甘蔗葉的「竹稂仔」厝,比比皆是。「街頭巷尾專草厝,無橫無直三跤柱,壁虎油虫逐項有,柱跤擱會生蛀龜。起厝專是 竹稂厝,人的發達袂夠額,厝頂崁草無崁瓦,暗時專點臭油豎。」這是日據時期流傳於民間的「七字歌仔」,簡述當年老百姓的住屋。柱跤、屋樑是「竹稂仔」,牆 壁則是以竹篾編織成竹籬笆模樣,兩面再塗抹泥土或石灰之類的「孔子壁」。建竹屋、蓋涼亭,當然也是學竹器的必修課程。
我納悶:新營市沒產竹,但有竹器製造商?因此請教林先生:「每人都知道山區生產竹子,為節省運費,人工、竹器製造理應設在山區才對,為何會挑選在新營營業?」
「當年在新營,像我們這種以製造竹器維生的,大概有二、三十人,竹器店滿多呀!可見竹器製造業不一定設在產區,況且台南縣山區的竹林,已越來越少了,有些被砍伐改種果樹,另有一些被砍掉,開墾當建築用地,目前我們所使用的竹材來自嘉義。」
日據時代,日本為發 展糖業、樟腦業,鼓勵農民毀竹林廣植甘蔗和樟樹,竹林在此期間,遭受一場被遺棄的厄運,現竹子又再次遭受浩劫,慘囉!我常不解,栽種竹子應是一本萬利的行 業,最起碼它還有另一層實用功能——生產竹筍。三月到四月是「春筍」的季節,四至五月換「桂竹筍」,六到八月輪到「麻竹筍」,九月一直到春節則是「孟宗 筍」的天下,竹筍除可鮮銷外,又可烘乾為筍乾,栽種竹子有何不好?
竹 子可依根、花、地下莖、竹籜、竹桿、竹葉的形態和生長情況加以分類,全球竹子約分為六十五屬,一千二百五十餘種,咱們台灣土生土長的有二十來種,加上移植 的大概有五十多種吧!主產有桂竹、麻竹、綠竹、長枝竹、刺竹和孟宗竹六種。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大突破,人們對於山坡地、林地大肆砍伐,本來就不是主要竹子產 地的台南縣,竹林更形稀少,難怪林老先生會說他們所用的竹材來自鄰近的嘉義縣。
「對了!二位師傅再請教一個問題,你們現在所生產的竹製品有哪些?」
「竹器店本來應該陳列各式各樣的台灣民間日常用竹製品,譬如:竹籠、米篩、竹簞等等,但現在這些不知道是升級,或淪落為手工藝類的工藝品,我們這兒製作的全是實用性竹製品:竹樓梯、竹矮凳、躺椅、涼床等,以椅子類佔大宗,其他的竹製品,可接受顧客訂做。」\}:,
「價格如何?」
「便宜!」柯清河先生擱下正在鑿製的竹樓梯,拿起旁邊的矮凳繼續說:「像這種傳統的竹凳子,二百塊錢一張,你看堅固耐用,保證可使用二十年左右,而且越坐越光滑,越漂亮。」
「這種竹椅子,你們一天可完成幾張?」
「十幾張吧!想當年,二、三十歲時,一天完成二十張左右那是常有的事。」
二十張!他倆沒說謊,第一、熟能生巧,第二、他們沒時間觀念,只要有錢賺,一天做上十個小時是常事。如果銷路不錯,幹這一行還真不賴。
「近年來,購買竹製品的顧客滿多,五、六十歲者是懷舊,年輕人則是追求本土化,把竹製品視為民藝品,另外各都會茶藝館、民藝館、小吃店,連觀光飯店都興起一股『懷舊』浪潮,因此竹製桌椅的銷路還不錯。」
陳明義先生在〈台灣民間竹藝品〉一文中,將竹藝品概分為:「農具、食器及炊具、祭拜及卜占用具、漁具、煙具、文具、娛樂用具、以及打鬥用具。其中農具類可細分為耕田、種植、灌水、收穫、貯藏及加工、農民戴用及禽畜用等。」早期在日常生活間舉目所見皆竹製品,實非誑言也。
柯先生一面和筆者聊天,一面繼續做他未完成的竹樓梯,時而拿起圓鑿子鑿削橫檔孔,又拿起剜刀,熟練地在橫檔孔內剜削,動作俐落、敏捷。林先生在旁解釋道:
「不要小看這種製作樓梯或小矮凳的技術,簡單是簡單,但它的製作過程,實已包含竹製品的基本技術,當學徒就是從這二種竹製品啟蒙。」
「據你們的看法,人工製作竹製品這種技術,會不會被機器取代?」
「應該不會吧!最大因素:竹材粗細不一。鑿削、鑽洞、剜孔、烘烤、開槽等,完全要依竹材的粗細來鑿削剜刮,樣板化的機械,目前還無法取代。」林先生道。
「剛剛柯先生說,一張製工完美的竹凳子,壽命可達二十年,是不是能再詳細說明一下。」
「竹材要挑選『較熟』的,所謂『熟』就是三年生或更老一點的竹子,這種竹子,含水量低,纖維細胞壁增厚,力學性質加強,很適合建造竹屋、家俱及日常各種器皿。」
竹藝品.夕陽又時髦的行業
當問及,目前的年輕人有沒有願意學這種「夕陽又時髦」的行業時,兩位先生搖搖頭,一臉無奈,柯先生答腔:
「戰後初期,新營市的竹器店一大堆,吃我們這行飯的,大約有三十幾位。現在只剩下我們二位和這家店面,可憐吧!如果有年輕人願意比照我們當年拜師的禮數,能有熬三年四個月的耐力,我們很願意教,但…,算了吧!這箱工具、這門技術,還是帶去棺材裡『較嬴』。
條件簡單,又傳統,不過應該找不到願意熬這種苦的年輕人吧!年輕人最熱門的工作,西餐廳、保齡球館、KTV…等娛樂場所當小弟,工作輕鬆,小費又多,還可「豬哥」好幾下,誰會去體會「無竹令人俗」的高風亮節意境?
其實這種式微的傳統工藝,也不是林、柯二位先生有所感嘆,如果有空往山區拜訪一些編製竹籃,劈削竹篾的老先生或老太太時,他們一定會說,塑膠業搶走他們的飯碗,年輕人不肯學,只剩幾位老年人無聊時,編編竹籃,做一些竹編的民藝品,有人買就賣,沒人買,留著當紀念品。
說真的,從各類竹製、竹編等傳統手工藝的沒落,牽連到竹農的無心經營而改植其他農作物,這是否又意謂著:人們已快脫離「竹子的世界」,要奔進冰冷無生命的「塑膠世界」,是福或是禍?「居有竹」、「無竹令人俗」距離我們似乎越來越遠。
前 些日子與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葉主任,以及承辦研習業務的先生聊起此事,也建議他們:為了將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完整保留下來,中心是否考慮開辦「竹製、竹編傳統 技藝訓練班」,地點就在文化中心對面,林仙傳先生所經營的竹器店,指導老師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咱們林仙傳與柯清河兩位先生。
主任一聽,滿心歡喜,當場批示:可!
一句「可!」字,讓大地死寂的竹叢,再度浮現一幅「萬竿煙雨圖」:「閒居日清靜,修竹自檀欒,嫩節留餘籜,新叢出舊闌。細枝風聲亂,疏影月光寒,樂府裁龍笛,漁家伐釣竿。何如遂門裡,青翠拂仙壇。」
以上文章摘自網路社群。。。。。。(可惜找不到原作者大名)
(後記 : 這[可],後來也變成不可,最後沒有下文,無疾而終............2011/0413)
林家竹行:
台南市新營區中正路6-21號(國稅局正對面小巷內,圳溝旁)
老闆:林慶榮
電話:06 6326430
營業時間:07:00~18:00
營業項目:各式竹材及竹傢俱製作
相關文章:
竹行老師傅 柯清河
柯清河老師傅 作品輯
新營竹行 老竹藝師傅 柯清河
在繁華市區的小角落裡,一條不通的死巷,
有一間簡易的鐵皮棚子,搭蓋在河濱綠地旁的空地上,
面對著深濃緣意與淙淙流水,竹香悠然飄散,
成堆的桂竹孟宗竹,整齊擺置,
白髮蒼蒼的老者,蹲坐在地,手持利器用心計較面前的竹材,
已經七十七歳的他,退而不休,
維繫著長達一甲子的質樸竹器製作命脈。
他就是新營的竹椅達人 柯清河老師傅
默默不語的他,在嘉南大圳旁的竹行當師傅,
敲敲打打的日子,一待就是卅多年,
打從十六歳開始學做竹椅,他跑遍了全台灣各個角落,
從事竹器的打造工作,因緣際會,最後選擇在新營落腳。
這家歷史悠久的林家竹行,原本就搭建在嘉南大圳一旁,
車水馬龍的大路邊,簡單的棚架上頭有黃槿大樹遮蔭,一旁有鳥店為伴,
早期的省立醫院與救國團都是他的鄰居,也曾經是熱鬧滾滾,
後來因為市地重劃,圳溝整治,小竹行退入了更荒蕪的一角,可謂看盡小鎮的興衰。
雖然周邊是銀行,文化中心與國稅局,還有國小和高級商舖與速食店,
不過似乎和這個老舊清淡行業沒有什麼相對密切關係,
變成鐵皮厝的竹行依舊維持四十多年前的作業模式,
師傅也只剩清河師和第二代小老闆兩人。
老式樣的古早竹椅也逐漸湮沒在萬丈紅塵之中。
雖然往日榮景不再,竹材也不再是大眾生活中唯一選項,竹行曾經一度落沒。
不過復古風悄悄吹起,原先保守的竹行,第二代傳人承接起了客製化的工作,
依照客人的所需,量身訂製精簡的竹椅及家具,全由清河師一人來負責。
卅多年來留下的各式老竹椅,就是他的製作標準。
由客人指定式樣,再依所需做各種調整,兩三天便可以完成一張可愛又實用的古早式竹椅。
見[老塞耶]敲敲打打的可愛神情,忍不住興起一股照慾症,
經得老師傅與主人家的同意,蹲在一旁欣賞了這傳統的竹傢俱製作過程,
留下數張相片,希望老師傅可以早一日覓得傳人,林家竹行生意也可以更順利興旺。
相關文章:
竹行老師傅 柯清河
柯清河老師傅 作品輯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左營 自助新村
又是一個集體記憶即將要被湮沒的地方
年青人選擇以另一種方式為它珍重告別
http://www.facebook.com/GO.DreamON
六月要拆了 自助新村恐成歷史
記者葛祐豪/專題報導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眷村裡迷路」,極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因為國防部預定今年六月拆除自助新村,
文化局目前僅針對明德、建業、合群三眷村提出保留計畫,恐難挽救拆除命運。
台中彩虹眷村搶救行動在網友動員連署下,已獲得市長胡志強承諾不拆,
彩虹爺爺黃永阜得以繼續創作;相較之下,高雄「眷村裡迷路」的鮮豔只是暫時,
雖傳出國防部的拆除時間表可能延後,挽回機率仍相當低。
市府一九九九專線也接獲民眾陳情,強調應保留「眷村裡迷路」,
文化局注意到此現象,但主導權在軍方,文化局也相當無奈。
根據國防部的眷村保留計畫,全台預計釋出十個名額,由各縣市文化局提出保留計畫,
但審查結果從去年中拖到現在,依舊未公布。
國防部不珍惜 文化局感嘆
文化局提報完整日式建築的明德新村保留計畫,連帶把建業、合群新村登錄為文化景觀,
土地面積廣達五十九公頃。官員不諱言,保留範圍已經很大了,再把自助新村納入的可能性很低。
文化局長史哲強調,明德新村能保留,市府是以容積交換,
對於國防部不珍惜文化資產,他也相當感慨。
雖然如此,目前仍有學生準備發動搶救「眷村裡迷路」計畫,
「因為夢想,讓奇蹟發生!」「讓這裡成為年輕人的塗鴉創作天堂,不再只是一個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