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營竹行 柯清河老師傅  竹椅作品輯 (老師傅退休了)







早期的中國人是生活 在竹子的環境裡,
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皆脫離不了「竹」的影子,
現就以台灣人來說吧!自我們呱呱墮地,媽媽早就準備竹製搖籃在旁伺候;
稍大一點, 會坐會爬時,媽媽身旁增加一張專用幼兒準備的竹椅子;
接著學大人用竹筷子挾菜扒飯,也認識、使用日常生活諸多竹製器物;
等到結婚時,新娘子頭上還得遮蓋竹 篾做的「米篩」;
有朝一天,我們要回老家時,送我們最後一程的,就是青竹掛白布條寫著亡者姓名的「幡仔」。
居家沒有竹就索然無味,竹的魅力為何?
白居易的《養竹記》云:「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節貞。」
劉巖夫則直謂竹有八德:剛、柔、忠、義、謙、常、樂賢、進德






一篇十多年前的老報導:
竹.伴隨我們走過成長歲月

竹製品曾伴隨我們走過一大段成長的歲月,竹文學也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釀造香醇的情韻,台南縣關廟鄉關帝廟鄰近的村落,也曾因竹篾製造業的普及,而有「篾器之 村」的雅號,關廟鄉的口號、標幟是:「鳳梨香、竹筍甜、藤椅涼、竹器俏、關廟的特產呱呱叫!」關廟的竹材,來自龍崎,這兒的桂竹筆直肉厚,是製造竹器的好 材料,曾幾何時,竹器品慢慢在鄉間、都會區息影,理由:木製品、金屬製品挾著花俏的外貌,湧進尋常百姓人家,喜新厭舊的人們抱持著,時代進步嘛!落伍、老 古董的竹器應退休在旁稍息,如此一來竹器加工業慢慢蕭條,竹器店、竹器加工廠逐漸收攤,拜師學製造「竹器」的學徒裹足不前,繼續營運著:年紀大者退休,沒 生意做的改行,找不到其他行業,就繼續窩在昏暗竹堆旁,認命幹下去。


新營市是台南縣行政 中心,就在文化中心斜對面有家滿大的竹器製造商,老闆林仙傳和伙計柯清河二人歲數不小,皆在六十歲之譜,他們的生活與職業就是在竹子、鑿子、剜孔刀、刮 刀、木頭鑽頭、劈刀…中打滾,問他們從事「竹器製造」這門行業已有多少寒暑?林先生斜靠在自個兒鑿製的竹製躺椅上說:

「公 學校一畢業,我不像你們這麼幸運,能繼續升學,為了將來,家父就忙著幫我找師傅,當年竹製品是家家必備的民生品,因此家父相中這門行業,二話沒說,就送我 去學做竹器。當年學做竹器可得磕頭拜師,按步就班來,絕非速成班,著著實實待了三年四個月才出師。當學徒期間,師傅供應吃、住,每月給少許零用錢,每天例 行工作就是:整理、打掃、磨刀,然後在旁觀摩師父製作竹製品的步驟程序。空檔時間,檢些丟棄在屋角的廢棄竹管,學學如何鑿孔,以及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等。」

「有好多承受不了這種繁瑣、機械式的學徒生活,幹不了幾天,包袱一提就拜拜!」柯先生在旁打岔道。

「學哪些?」

「多囉!大至建造竹屋、涼亭,小至吃飯的筷子,反正師傅做啥,我們就跟著學,師傅沒教沒做,別家師傅會的,我們也偷著學。」



光復前後,台灣經濟還不怎麼起色,蓋稻桿、甘蔗葉的「竹稂仔」厝,比比皆是。「街頭巷尾專草厝,無橫無直三跤柱,壁虎油虫逐項有,柱跤擱會生蛀龜。起厝專是 竹稂厝,人的發達袂夠額,厝頂崁草無崁瓦,暗時專點臭油豎。」這是日據時期流傳於民間的「七字歌仔」,簡述當年老百姓的住屋。柱跤、屋樑是「竹稂仔」,牆 壁則是以竹篾編織成竹籬笆模樣,兩面再塗抹泥土或石灰之類的「孔子壁」。建竹屋、蓋涼亭,當然也是學竹器的必修課程。

我納悶:新營市沒產竹,但有竹器製造商?因此請教林先生:「每人都知道山區生產竹子,為節省運費,人工、竹器製造理應設在山區才對,為何會挑選在新營營業?」

「當年在新營,像我們這種以製造竹器維生的,大概有二、三十人,竹器店滿多呀!可見竹器製造業不一定設在產區,況且台南縣山區的竹林,已越來越少了,有些被砍伐改種果樹,另有一些被砍掉,開墾當建築用地,目前我們所使用的竹材來自嘉義。」


日據時代,日本為發 展糖業、樟腦業,鼓勵農民毀竹林廣植甘蔗和樟樹,竹林在此期間,遭受一場被遺棄的厄運,現竹子又再次遭受浩劫,慘囉!我常不解,栽種竹子應是一本萬利的行 業,最起碼它還有另一層實用功能——生產竹筍。三月到四月是「春筍」的季節,四至五月換「桂竹筍」,六到八月輪到「麻竹筍」,九月一直到春節則是「孟宗 筍」的天下,竹筍除可鮮銷外,又可烘乾為筍乾,栽種竹子有何不好?

竹 子可依根、花、地下莖、竹籜、竹桿、竹葉的形態和生長情況加以分類,全球竹子約分為六十五屬,一千二百五十餘種,咱們台灣土生土長的有二十來種,加上移植 的大概有五十多種吧!主產有桂竹、麻竹、綠竹、長枝竹、刺竹和孟宗竹六種。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大突破,人們對於山坡地、林地大肆砍伐,本來就不是主要竹子產 地的台南縣,竹林更形稀少,難怪林老先生會說他們所用的竹材來自鄰近的嘉義縣。

「對了!二位師傅再請教一個問題,你們現在所生產的竹製品有哪些?」



「竹器店本來應該陳列各式各樣的台灣民間日常用竹製品,譬如:竹籠、米篩、竹簞等等,但現在這些不知道是升級,或淪落為手工藝類的工藝品,我們這兒製作的全是實用性竹製品:竹樓梯、竹矮凳、躺椅、涼床等,以椅子類佔大宗,其他的竹製品,可接受顧客訂做。」\}:,

「價格如何?」

「便宜!」柯清河先生擱下正在鑿製的竹樓梯,拿起旁邊的矮凳繼續說:「像這種傳統的竹凳子,二百塊錢一張,你看堅固耐用,保證可使用二十年左右,而且越坐越光滑,越漂亮。」

「這種竹椅子,你們一天可完成幾張?」

「十幾張吧!想當年,二、三十歲時,一天完成二十張左右那是常有的事。」

二十張!他倆沒說謊,第一、熟能生巧,第二、他們沒時間觀念,只要有錢賺,一天做上十個小時是常事。如果銷路不錯,幹這一行還真不賴。

「近年來,購買竹製品的顧客滿多,五、六十歲者是懷舊,年輕人則是追求本土化,把竹製品視為民藝品,另外各都會茶藝館、民藝館、小吃店,連觀光飯店都興起一股『懷舊』浪潮,因此竹製桌椅的銷路還不錯。」

陳明義先生在〈台灣民間竹藝品〉一文中,將竹藝品概分為:「農具、食器及炊具、祭拜及卜占用具、漁具、煙具、文具、娛樂用具、以及打鬥用具。其中農具類可細分為耕田、種植、灌水、收穫、貯藏及加工、農民戴用及禽畜用等。」早期在日常生活間舉目所見皆竹製品,實非誑言也。

柯先生一面和筆者聊天,一面繼續做他未完成的竹樓梯,時而拿起圓鑿子鑿削橫檔孔,又拿起剜刀,熟練地在橫檔孔內剜削,動作俐落、敏捷。林先生在旁解釋道:

「不要小看這種製作樓梯或小矮凳的技術,簡單是簡單,但它的製作過程,實已包含竹製品的基本技術,當學徒就是從這二種竹製品啟蒙。」

「據你們的看法,人工製作竹製品這種技術,會不會被機器取代?」

「應該不會吧!最大因素:竹材粗細不一。鑿削、鑽洞、剜孔、烘烤、開槽等,完全要依竹材的粗細來鑿削剜刮,樣板化的機械,目前還無法取代。」林先生道。

「剛剛柯先生說,一張製工完美的竹凳子,壽命可達二十年,是不是能再詳細說明一下。」

「竹材要挑選『較熟』的,所謂『熟』就是三年生或更老一點的竹子,這種竹子,含水量低,纖維細胞壁增厚,力學性質加強,很適合建造竹屋、家俱及日常各種器皿。」



竹藝品.夕陽又時髦的行業

當問及,目前的年輕人有沒有願意學這種「夕陽又時髦」的行業時,兩位先生搖搖頭,一臉無奈,柯先生答腔:


「戰後初期,新營市的竹器店一大堆,吃我們這行飯的,大約有三十幾位。現在只剩下我們二位和這家店面,可憐吧!如果有年輕人願意比照我們當年拜師的禮數,能有熬三年四個月的耐力,我們很願意教,但…,算了吧!這箱工具、這門技術,還是帶去棺材裡『較嬴』。

條件簡單,又傳統,不過應該找不到願意熬這種苦的年輕人吧!年輕人最熱門的工作,西餐廳、保齡球館、KTV…等娛樂場所當小弟,工作輕鬆,小費又多,還可「豬哥」好幾下,誰會去體會「無竹令人俗」的高風亮節意境?

其實這種式微的傳統工藝,也不是林、柯二位先生有所感嘆,如果有空往山區拜訪一些編製竹籃,劈削竹篾的老先生或老太太時,他們一定會說,塑膠業搶走他們的飯碗,年輕人不肯學,只剩幾位老年人無聊時,編編竹籃,做一些竹編的民藝品,有人買就賣,沒人買,留著當紀念品。
說真的,從各類竹製、竹編等傳統手工藝的沒落,牽連到竹農的無心經營而改植其他農作物,這是否又意謂著:人們已快脫離「竹子的世界」,要奔進冰冷無生命的「塑膠世界」,是福或是禍?「居有竹」、「無竹令人俗」距離我們似乎越來越遠。

前 些日子與台南縣立文化中心葉主任,以及承辦研習業務的先生聊起此事,也建議他們:為了將這種傳統的手工藝完整保留下來,中心是否考慮開辦「竹製、竹編傳統 技藝訓練班」,地點就在文化中心對面,林仙傳先生所經營的竹器店,指導老師呢?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那就是咱們林仙傳與柯清河兩位先生。

主任一聽,滿心歡喜,當場批示:可!

一句「可!」字,讓大地死寂的竹叢,再度浮現一幅「萬竿煙雨圖」:「閒居日清靜,修竹自檀欒,嫩節留餘籜,新叢出舊闌。細枝風聲亂,疏影月光寒,樂府裁龍笛,漁家伐釣竿。何如遂門裡,青翠拂仙壇。」



以上文章摘自網路社群。。。。。。(可惜找不到原作者大名)


(後記  :  這[可],後來也變成不可,最後沒有下文,無疾而終............2011/0413)










林家竹行:

台南市新營區中正路6-21號(國稅局正對面小巷內,圳溝旁)

老闆:林慶榮
電話:06 6326430
營業時間:07:00~18:00
營業項目:各式竹材及竹傢俱製作


相關文章:

竹行老師傅 柯清河



柯清河老師傅  作品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