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
東清部落(Iranumilek)所記錄到的集體漁獵活動之一.
達悟族人以飛魚捕撈活動為生活中心,將一年概略分成三個季節,
主要分為飛魚季節(春天)、飛魚漁撈結束的季節(夏季)、飛魚即將來臨的季節(冬季);
每年二至六月為飛魚季,在這段期間只能捕捉洄游性魚類,禁止捕捉底棲性魚類,
這讓不同環境屬性的魚類資源得以休身養息,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漁獵生活,
而飛魚季期間還有各樣的儀式和禁忌,
傳統儀式與禁忌成為永續利用資源的生活實踐方式,
這些生活文化內涵架構成達悟族獨特的漁獵文化核心。
每年春天隨著黑潮迴游而來飛魚(alibangbang),
是島上極為極為重要的漁獲,達悟族人視飛魚為天神恩賜,稱為天魚
(意指平常住在天界,由天人管理,每年三至六月間定時於 rajun 洄游魚期,
自天上之海游至地上之海,來到蘭嶼附近的禮物。)
來到蘭嶼的飛魚有白鰭飛魚(sosowon)、紅斑鰭飛魚(kalalaw)、
黑鰭飛魚(mavaeng so panid)、紫斑鰭飛魚(papataon)等等。
在這段捕飛魚的期間(飛魚汛期),
也會釣取專吃飛魚的鬼頭刀(aliyo)、鰺魚(cilat)、鮪魚(vaoyo)等。
雅美曆二月 piabengan( 陽曆六、 七月 ) 的降臨是飛魚撈捕活動的結束,
直到雅美曆五月 kalimaan( 陽曆八、九月 ), 這期間正值盛夏,
熱帶的驕陽自清晨六時起,即開始烤炙大地,
這期間男子常到田中協助婦女從事農作,或動手翻造家屋、建造新船,
以及為新屋、新船舉行落成 禮;
這段期間,海中的捕魚活動以魚槍射魚與沿岸礁間的小型定置網為較多見。
piabengan 開始到東北季風吹襲前約四個月中,
盛行另一種集體性的捕魚活動 mapaktouktou,專捕捉底棲性魚類。
其法為在 10-15 公尺深的礁岩間魚群出沒處張網,
參加驅魚者每人持一尾端墜鐵塊的長繩,
在水中排成弧狀並抽動鐵塊, 敲擊海底礁岩驅魚入網,
主要目標在獵取礁岩底層的魚類 。(希望井圓和發哥有機會可以拍攝記錄)
據說以前一社僅有一樹皮所編的網,故此種漁撈活動是部落性的,
現在各社中已分成數組,每組成員由七八人至十餘或廿餘人不等,
各組聚資合購物美價廉的機械製漁網,取代了舊時的樹皮網。
(以上資料 by 余光弘先生1993年,詳見參考資料1)
(礁岩魚among no karawangan即棲息於近岸珊瑚礁岩,
在飛魚季節之外所捕食的魚)
這些魚類種類繁多,
包括笛鯛(vaoknong)、金梭魚(vazavonot)、鸚哥魚(arawa)、
緋鯉(amingan)、蝴蝶魚(tapez)、彩鯛(aporon)、石斑魚(vola)等。
杜氏刺尾鯛 mapasipasira 尾柄上有倒鉤
一字刺尾鯛 mikalisong 眼後明顯鑲藍橘黃斑

單角鼻魚 rangoyan
海豬魚

大眼黑鯛 paloy
各種大大小小的鸚哥魚
由代代相傳的禁忌觀念:絕不能在同一季節中,同時捕捉飛魚和底棲性魚類,
這樣一來,每一類魚群都有了休生養息機會,不至於長年的遭受獵捕壓力,
看來,達悟族的老祖宗早已有了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了。

他們真的很厲害哦~= =!半夜也可以捉到龍蝦內~
回覆刪除是真的 貝姑姑認識的朋友裡 有一個爸爸是3更半夜去捉魚的內~
還滿危險的~又是喝了酒才去捉的 TT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小張~不錯喔!
回覆刪除佩服你拍照後功課又作的如此詳解 :>
達悟的海洋文化及捕魚活動有它特殊的意義
不過
當我看到這麼多美麗的熱帶魚被捕捉上岸
其實
心裡有不同的感觸
................................文筆難以形容
待下次你來蘭嶼後見面再來深聊
................................看見那隻大的龍王鯛魚(俗稱:拿破崙)
................................心疼
但以一個外人來說
這個文化及這種活動我們是沒有理由可以去干擾或阻止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旁認真體驗及觀賞
因為有一天,你如果變的和我一樣深愛大海的生態時
多少會有這種不忍的心情
(也或許我的心態變的如此,發哥要出去射魚也不好意思再找我ㄧ起去了)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 小張.....你8/8也有回東清嗎?!
回覆刪除呵, 我們全家那天一起在東清幫發哥過爸爸節哦!
還是沒能遇見你哦!!~
套一句井圓的話: 反正早晚都會遇到的啦!!! :P
謝謝你的分享~阿憐可以慢慢地去學習深入的文化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小張: :x
回覆刪除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怎麼分ㄋ?? :-/
p2哥,請參考飛文季刊第四期
刪除文:謝永泉\本會理事長
引言:當一位達悟男人自稱是海洋民族時,「魚」會出現在他眼前。魚與海、魚與孕婦、魚與產婦、魚與漁具、魚與木舟、魚與男人、魚與女人、魚與月夜、魚與潮汐、魚與宗教、魚與現代、魚的種類、魚的傳統價值………
海的呼聲、魚的召喚,對達悟男人來說,『它』魅力無法擋。
一、 魚的區分:
傳統魚種可區分為可食和不可食兩種,當我問起:為何不吃河豚、鰻魚時,老人嚴正的回答:a yabcil a ka pey yakan sang!(意思是:難道餓荒了嗎?)蘭嶼的魚種繁多,難道捕不到可食的魚嗎?語彙中似乎隱藏而間接的詛咒。「蘭嶼發生了饑荒」故達悟只能吃可食的魚種。
二、 可食魚的區分:
有人常說:『蘭嶼的達悟,將魚分成老
人 魚、女人魚與男人魚三類別。』在一項研究報告中說:『可食的魚分為男人魚、女人魚及老人魚三類,這三類魚並沒有任何生物學上的理由,需做此種區分。大致上 可以觀察出來的傾向是色彩較豔麗的,尤其是魚體以紅色為主要色調,肉質較細是女人魚。色澤花紋較暗淡,腥味較重是男人魚。色彩灰暗,形狀醜怪稱為老人 魚。』
這 種標準非截然可分,男人可以吃女人魚,但女人卻禁吃男人魚,雖然雅美人並不能意識到此種分類的意義何在。但從生態平衡的觀點來看,卻有其價值存在。據報 導:『女人魚常較機靈易於受驚,捕捉較難。男人魚極易上鉤,或行動遲緩。如果一味追求魚獲量,會有滅絕之虞。由於女性禁食男人魚,有家室的男人卻因需供應 母親、妻女的yakan(菜),常要耗費一些時間、精力去追捕女人魚,自然免除某些較易捕捉的男人魚被趕盡殺絕的命運。』(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研究;第36頁)
我看了上述研究報告,我好驚訝!身為海洋子民的達悟,不禁要問:是嗎?
─老人魚:灰暗色,形狀醜怪?
─男人魚:色澤暗淡,腥味重?
─女人魚:色彩豔麗,肉質較細?
─雅美人不能意識到此種分類的意義何在?
─男人魚會有滅絕之虞?
哪位達悟贊同這種論調,接受這樣的評語?
按邏輯:女人魚,男人可食。因此就不能稱它是女人魚。
男人魚,所有的魚,男人都可以吃,那麼在「所有的魚」中,女人吃什麼魚呢?故不能獨稱是男人魚。
老人魚,是不存在的,誰是「老人」?若一位三十多歲青年喪父,就可以吃所謂的『老人魚』。那麼這位青年算是「老人」嗎?
在傳統的詞彙中,所有的『老人魚』是akmey ji meyrarakeh(好像老人家沒有了)因此所謂『老人魚』更好的說法應該稱為『尊重父親的魚』。
因此,蘭嶼沒有老人魚、女人魚、男人魚之分,達悟只有oyod和rahet之分。
三、 oyod與rahet之分別:
傳統魚類論及oyod時,不得不談達悟女人。從孕婦、產婦與嬰孩新生命的人生經歷。
達悟女人是孕育、延續達悟新生命的要角,過去傳統達悟女人自十六、七歲結婚,至四十幾歲止,將近二十五年的黃金歲月,獻給了『孩子』。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說:to da mavakesya,ji mangahanas(意思是:身為女人,就要孕育孩子)顯見傳統達悟女人的生活精華是在孕育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