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人以飛魚捕撈活動為生活中心,將一年概略分成三個季節,
主要分為飛魚季節(春天)、飛魚漁撈結束的季節(夏季)、飛魚即將來臨的季節(冬季);
每年二至六月為飛魚季,在這段期間只能捕捉洄游性魚類,禁止捕捉底棲性魚類,
這讓不同環境屬性的魚類資源得以休身養息,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漁獵生活,
而飛魚季期間還有各樣的儀式和禁忌,
傳統儀式與禁忌成為永續利用資源的生活實踐方式,
這些生活文化內涵架構成達悟族獨特的漁獵文化核心。
每年春天隨著黑潮迴游而來飛魚(alibangbang),
是島上極為極為重要的漁獲,達悟族人視飛魚為天神恩賜,稱為天魚
(意指平常住在天界,由天人管理,每年三至六月間定時於 rajun 洄游魚期,
自天上之海游至地上之海,來到蘭嶼附近的禮物。)
來到蘭嶼的飛魚有白鰭飛魚(sosowon)、紅斑鰭飛魚(kalalaw)、
黑鰭飛魚(mavaeng so panid)、紫斑鰭飛魚(papataon)等等。
在這段捕飛魚的期間(飛魚汛期),
也會釣取專吃飛魚的鬼頭刀(aliyo)、鰺魚(cilat)、鮪魚(vaoyo)等。
雅美曆二月 piabengan( 陽曆六、 七月 ) 的降臨是飛魚撈捕活動的結束,
直到雅美曆五月 kalimaan( 陽曆八、九月 ), 這期間正值盛夏,
熱帶的驕陽自清晨六時起,即開始烤炙大地,
這期間男子常到田中協助婦女從事農作,或動手翻造家屋、建造新船,
以及為新屋、新船舉行落成 禮;
這段期間,海中的捕魚活動以魚槍射魚與沿岸礁間的小型定置網為較多見。
piabengan 開始到東北季風吹襲前約四個月中,
盛行另一種集體性的捕魚活動 mapaktouktou,專捕捉底棲性魚類。
其法為在 10-15 公尺深的礁岩間魚群出沒處張網,
參加驅魚者每人持一尾端墜鐵塊的長繩,
在水中排成弧狀並抽動鐵塊, 敲擊海底礁岩驅魚入網,
主要目標在獵取礁岩底層的魚類 。(希望井圓和發哥有機會可以拍攝記錄)
據說以前一社僅有一樹皮所編的網,故此種漁撈活動是部落性的,
現在各社中已分成數組,每組成員由七八人至十餘或廿餘人不等,
各組聚資合購物美價廉的機械製漁網,取代了舊時的樹皮網。
(以上資料 by 余光弘先生1993年,詳見參考資料1)
(礁岩魚among no karawangan即棲息於近岸珊瑚礁岩,
在飛魚季節之外所捕食的魚)
這些魚類種類繁多,包括笛鯛(vaoknong)、金梭魚(vazavonot)、鸚哥魚(arawa)、
緋鯉(amingan)、蝴蝶魚(tapez)、彩鯛(aporon)、石斑魚(vola)等。
杜氏刺尾鯛 mapasipasira 尾柄上有倒鉤
一字刺尾鯛 mikalisong 眼後明顯鑲藍橘黃斑
單角鼻魚 rangoyan
海豬魚
大眼黑鯛 paloy
各種大大小小的鸚哥魚
由代代相傳的禁忌觀念:絕不能在同一季節中,同時捕捉飛魚和底棲性魚類,
這樣一來,每一類魚群都有了休生養息機會,不至於長年的遭受獵捕壓力,
看來,達悟族的老祖宗早已有了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觀念了。
深入閱讀:魚的分類再思考.......by 高信傑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參考資料:
1:蘭嶼的達悟族男人如何捕魚
男人雖會插手農事,其首要職責卻是提供家人每日的yakan,在四面環海的蘭
嶼下海捕魚自然是尋找副食最方便的途徑。由於魚類在食物中的重要以及長期對
海洋生活的適應,雅美人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漁法,若從漁人與海的相對位置來區
分,略可分成岸上、船上及潛水的三大類。最常見的岸上捕魚方法有竿釣法
mamasil、二人合作一人以竿驅魚另一人以掬網vanaka捕魚法mikatuyu(或稱
manazataza),以及拋射網nanawi;mikatuyu是在天候不佳風強浪大時採用,
nanawi則用於中或小浪時 (yakan:副食)。
在船上的漁法又可分為洄游魚類與礁岸魚類的漁法,前者可使用大船、小船
與機動船,而後者僅能用小船。飛魚季節時的漁撈活動不論使用何種船隻,主要
是一面捕飛魚,一面用飛魚做餌釣取鬼頭刀、鮪等大型洄游魚類;大致而言,在
飛魚季的前兩個月僅能在夜間出動大船,用火炬集魚而以手網網魚,到漁季的下
半除大船夜間火漁外,小船也可行日間晝釣;近年有機動船後,事倍功半的大船
夜漁已少見,代以機動船在漁季下半時採用的追逐網漁法。
機動船的使用增加漁人在海上活動的速度及範圍,也節省划槳推進的人力,
可是因雅美人的特殊漁法,使用機動船時需要較多的人手;每次作業要出動兩艘
機動船協同作業,每艘船上乘十餘、二十餘人,漁具是一張漁網,兩條有活套可
迅速連結及分解的驅魚索,驅魚索長度約一、二千公尺,索上大約每隔80公分繫
一綹彩線,兩船在約定作業的海域會合後,將二船的驅魚索合而為一,兩船即分
開往前平行奔馳,將驅魚索拖在船尾形成一馬蹄形,由於索上的彩線在水中隨波
翻滾具有阻嚇作用,飛魚即在繩圈內奔竄不敢逸出,大約半小時後,兩船開始準
備交會,這時船上的乘員紛紛躍入水中,游到驅魚索後排成一條人鍊,待包圍圈
縮小飛魚可能突圍時,在水中的人即須合力圍堵,將魚驅往兩船交會後拉開的漁
網內。此種漁法每次下網的收獲並不定,運氣好而且團隊合作佳時可以捕得一、
二千條飛魚,有時下網地點不對,可能毫無所獲或僅有寥寥可數的幾條。通常出
海一趟共下網四次,耗時六至八小時,漁獲雖然並不穩定,至少較從前使用木船
及手網的收獲要多出甚多。此種漁法二、三十年前開始使用時是配合大船為之,
因此,在機動船近兩年已損壞不堪使用的情況下,朗島村民又恢復用大船來代替
機動船。
相關相片及詳細說明,請看:井圓兄 的 參與東清村捕捉飛魚的盛會一文
非飛魚季的七、八個月中小船能出海的時間較少,因為非飛魚季包含夏季的
颱風期與冬季的東北季風盛行期,尤其位居島嶼北方的朗島,冬季時海上經常彼
濤洶湧,夏季除颱風日外,男人常須上山整理飛魚季中較少顧及的山林田園,此
外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還有許多漁法可用,相對的出動小船行繩釣的頻率就降低;
為免夏天白日炎陽曝曬之苦,有很多人改在夜間才划小船出海。
需要潛水的漁法以魚槍paltog射魚最常見,漁人常隨身攜帶一鐵鉤順便獵取
海貝、章魚等;使用小型的追逐網與定置網時,常是兩、三人以上合作布網或驅
魚入網。在夏季時盛行另一種集體性的捕魚活動mapaktouktou,其法為在約十公
尺深的礁岩間魚群出沒處張網,參加驅魚者每人持一尾端墜鐵塊的長繩,排成弧
狀抽動鐵塊敲擊海底礁岩驅魚入網,主要目標在獵取岸邊礁岩底層的魚類among
no karawangan,例如:鸚哥魚(Scarus spp.)、龍占魚(Lethrinus spp.);據說
以前一社僅有一樹皮所編的魚網,故此種漁撈活動是部落性的,現在各社中已分
成數組,每組成員由七、八人至十餘或廿餘人不等,各組聚資合購物美價廉的機
製網使用。此種漁法所獲的魚通常都是肉質細嫩滋味鮮美的好魚,而且一般魚體
也較大,約在二十公分左右,甚至有達到三、四十公分者,鸚哥魚arawa更是極
受婦女歡迎的好魚;每次出海收獲雖然不定,通常情況參加者約可分得三、四條
大魚及幾條較小的魚,除正常家庭消費外還有餘裕可曬製魚乾,以備颱風來襲或
冬季天候惡劣無法下海之需。
不論採用何種漁法,以及漁人本身的技術如何嫻熟高超,沒有人可以預見其
漁獲的;以最有效的漁法--機動船飛魚追逐網--為例,通常參加工作者可以
分到100-200條飛魚,但有一次出海下網一次後天氣轉劣,船隻須遠赴椰油的港
口避風,隨船出海的40人再從椰油步行回朗島,每人耗費一日的所得僅有6-7條
飛魚。使用魚鉤、魚槍、各種網具等也是多少須靠運氣,白忙一場空手而歸的情
形並非罕見。
2:蘭嶼的達悟族社會組織
在親族結構的基本觀念是父系世系群;
但在婚姻禁忌,工作互助,饋贈分配,
血仇責任等 參與關係時,他們也運用雙系血親法則.
他們有村社單位 ,無統一權威的頭目.
但他們有許多自然社會調節和社會控制制度,
如老人的敬重,財富競賽,集體責任及禁忌等 .
在財產經濟觀亦很發達,
一方面用饋贈,分配等方式來調節經濟;
另一方面用禁忌,標記,和集體享用,分配等
保證公私所有的關係.
達悟族是很愛好和平,樂天知命的民族,
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創造出生命的光輝,
表現出人性偉大。
老年人的經驗與智慧備受肯定,
年輕人在旁受教學習。
他們真的很厲害哦~= =!半夜也可以捉到龍蝦內~
回覆刪除是真的 貝姑姑認識的朋友裡 有一個爸爸是3更半夜去捉魚的內~
還滿危險的~又是喝了酒才去捉的 TT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小張~不錯喔!
回覆刪除佩服你拍照後功課又作的如此詳解 :>
達悟的海洋文化及捕魚活動有它特殊的意義
不過
當我看到這麼多美麗的熱帶魚被捕捉上岸
其實
心裡有不同的感觸
................................文筆難以形容
待下次你來蘭嶼後見面再來深聊
................................看見那隻大的龍王鯛魚(俗稱:拿破崙)
................................心疼
但以一個外人來說
這個文化及這種活動我們是沒有理由可以去干擾或阻止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旁認真體驗及觀賞
因為有一天,你如果變的和我一樣深愛大海的生態時
多少會有這種不忍的心情
(也或許我的心態變的如此,發哥要出去射魚也不好意思再找我ㄧ起去了)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 小張.....你8/8也有回東清嗎?!
回覆刪除呵, 我們全家那天一起在東清幫發哥過爸爸節哦!
還是沒能遇見你哦!!~
套一句井圓的話: 反正早晚都會遇到的啦!!! :P
謝謝你的分享~阿憐可以慢慢地去學習深入的文化
此則為私密回覆
刪除小張: :x
回覆刪除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怎麼分ㄋ?? :-/
p2哥,請參考飛文季刊第四期
刪除文:謝永泉\本會理事長
引言:當一位達悟男人自稱是海洋民族時,「魚」會出現在他眼前。魚與海、魚與孕婦、魚與產婦、魚與漁具、魚與木舟、魚與男人、魚與女人、魚與月夜、魚與潮汐、魚與宗教、魚與現代、魚的種類、魚的傳統價值………
海的呼聲、魚的召喚,對達悟男人來說,『它』魅力無法擋。
一、 魚的區分:
傳統魚種可區分為可食和不可食兩種,當我問起:為何不吃河豚、鰻魚時,老人嚴正的回答:a yabcil a ka pey yakan sang!(意思是:難道餓荒了嗎?)蘭嶼的魚種繁多,難道捕不到可食的魚嗎?語彙中似乎隱藏而間接的詛咒。「蘭嶼發生了饑荒」故達悟只能吃可食的魚種。
二、 可食魚的區分:
有人常說:『蘭嶼的達悟,將魚分成老
人 魚、女人魚與男人魚三類別。』在一項研究報告中說:『可食的魚分為男人魚、女人魚及老人魚三類,這三類魚並沒有任何生物學上的理由,需做此種區分。大致上 可以觀察出來的傾向是色彩較豔麗的,尤其是魚體以紅色為主要色調,肉質較細是女人魚。色澤花紋較暗淡,腥味較重是男人魚。色彩灰暗,形狀醜怪稱為老人 魚。』
這 種標準非截然可分,男人可以吃女人魚,但女人卻禁吃男人魚,雖然雅美人並不能意識到此種分類的意義何在。但從生態平衡的觀點來看,卻有其價值存在。據報 導:『女人魚常較機靈易於受驚,捕捉較難。男人魚極易上鉤,或行動遲緩。如果一味追求魚獲量,會有滅絕之虞。由於女性禁食男人魚,有家室的男人卻因需供應 母親、妻女的yakan(菜),常要耗費一些時間、精力去追捕女人魚,自然免除某些較易捕捉的男人魚被趕盡殺絕的命運。』(科技文明對蘭嶼雅美文化衝擊之文化生態研究;第36頁)
我看了上述研究報告,我好驚訝!身為海洋子民的達悟,不禁要問:是嗎?
─老人魚:灰暗色,形狀醜怪?
─男人魚:色澤暗淡,腥味重?
─女人魚:色彩豔麗,肉質較細?
─雅美人不能意識到此種分類的意義何在?
─男人魚會有滅絕之虞?
哪位達悟贊同這種論調,接受這樣的評語?
按邏輯:女人魚,男人可食。因此就不能稱它是女人魚。
男人魚,所有的魚,男人都可以吃,那麼在「所有的魚」中,女人吃什麼魚呢?故不能獨稱是男人魚。
老人魚,是不存在的,誰是「老人」?若一位三十多歲青年喪父,就可以吃所謂的『老人魚』。那麼這位青年算是「老人」嗎?
在傳統的詞彙中,所有的『老人魚』是akmey ji meyrarakeh(好像老人家沒有了)因此所謂『老人魚』更好的說法應該稱為『尊重父親的魚』。
因此,蘭嶼沒有老人魚、女人魚、男人魚之分,達悟只有oyod和rahet之分。
三、 oyod與rahet之分別:
傳統魚類論及oyod時,不得不談達悟女人。從孕婦、產婦與嬰孩新生命的人生經歷。
達悟女人是孕育、延續達悟新生命的要角,過去傳統達悟女人自十六、七歲結婚,至四十幾歲止,將近二十五年的黃金歲月,獻給了『孩子』。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說:to da mavakesya,ji mangahanas(意思是:身為女人,就要孕育孩子)顯見傳統達悟女人的生活精華是在孕育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