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深入閱讀:漂浪。島嶼

漂浪。島嶼--munch:◎徬徨達悟人--蘭嶼東清部落十人大舟下水祭典觀後感◎ 請點閱

傳統達悟人造舟,絕對是一件莊嚴的事,不僅在進山選材的精神上,有著深厚的家族傳承及神靈信仰,甚至在建造的過程中,更有著許多讓現代科學驚訝的技 術,更重要是造舟更是一種人際互動,從豬隻、竽頭的養殖分送,到親族的迎賓道賀,嚴謹的說,那是根植生活的文化事務,每一道環節都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但是生活祭典轉為文化表演,落差會有多大呢?.........by munch


一字一句用心閱讀這篇文章之後,

心裡有很多感想, 像颱風來臨時的天空一般,千萬暗雲糾纏在一起

我想這種念頭一定不只我有,只要關心蘭嶼的,心裡向著蘭嶼的朋友們,

一定或多或少都會像munch大哥一樣,

對蘭嶼的未來,憂心忡忡.

就像我的好兄弟阿嵐,每回見到我回到家,總是心事重重的告訴我:

『你們都不知道,蘭嶼美麗的背後,隱藏著暗潮洶湧』

參加大船下水之前半年,曾回去參觀過張馬群先生和造船團隊的造舟工程.

那時就曾和一些在地的朋友,聊過有關大船下水儀式時對應觀光客的種種問題?

當時只談到船團針對外人照相收費的構想,以及觀光客的行為規範.

其實那時就很期盼部落的年輕人能夠在下水典禮前,

能夠分配一些導覽的工作,教育前來觀禮的賓客.

一方面可以讓來者是客充份了解飛魚,拼板舟與達悟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進一步可以約束觀光客,在典禮進行的過程中,不要過份的去干擾到大船下水活動,

但討論終究是討論,因為要怎麼去規範觀光客,真的很困難,

總不能像進入國家公園一般,要求入山者必先在檢查哨觀看保護生態宣導短片,

填完問卷,確認入山的人都知道相關規定,始可以准予入山.

很遺憾最後並沒有一個結論共識.

因為也許對船團而言,大船的順利建造及下水,才是真正的重點.

其他的觀光客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船到橋頭自然直.

忙碌而單純的部落,可能永遠沒有力量去解決這類煩雜的問題!!

回到大舟下水現場,當眾多的人群、攝影機圍繞在活動周遭,並且不時入侵祭典場域,所有的莊嚴遭到破壞,甚至影響祭典的進行。這樣的場景,讓人想到去年國慶時立委大鬧會場,輕易的就將國慶的氣氛破壞殆盡,現今太多民間慶典也有這樣的問題,太過熱情的民眾,總是搞砸一場戲。......by munch


當天的盛況,萬頭鑽動在東清部落狹小的巷弄中,這種現象真的叫人大吃一驚,
早些時日,提前來到蘭嶼的朋友,就曾電告,
從台灣的碼頭及機場,運來一船又一船滿滿的人潮,
所有的民宿及旅館早已人滿為患.
但沒有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靠近大船的百公尺內,連站立的位置都很難尋覓.
所有的攝影人,大多全副武裝,好似戰地記者一般,向著自已的目標衝鋒陷陣
虎視眈眈對著那些身穿丁字褲的老人家,就是一陣狂按快門,
根本不顧典禮進行的儀示,也不去了解整個大船下水的意涵何在?
甚至多人圍堵著老人家的去路,只為了找尋自己覺得最佳的拍攝角度.
看到這種現象,我自己真的覺得身上揹的相機好沈重,雙手幾乎無力把相機扶起來.
一度懷疑自己,如果也這麼跟著照相,是否會拍出讓自己厭惡的作品來?

馬克非恨恨的跟我講:這些人為了自已的鏡頭,六親不認!!!!!!
說得好啊,馬克非.

很快的,在人群中就親自目擊到外地攝影人和東清的年輕人爭執,
為了是否購買攝影證,而爆發多次的口角.
這些執意不買攝影證的觀光客,我想出發點就不夠尊重.
因為一來您非當地部落所邀請的親朋好友,
二來您前來觀禮,不就只是為了照相攝影?使用者付費,有什麼好強辭奪理呢?
在場收費的單位,就我所知是新船船團的船主及鄉公所吧.
結果因為執法不力,造成很多人都不配合,最後以不了了之收場,
也留下了更多口水戰的伏筆.

總是想著,蘭嶼有風景、有人文、有生態,甚至有著迷人個性的達悟居民,在人潮不減的情形下,蘭嶼是該有足夠的能量,秉持傳統結合現代,甚至妥適的以日常生 活的諸多文化事物,自我掌控的成為旅遊資產,讓遊客不是前來觀奇,而是前來學習,學習當今世界最缺乏的事物,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by munch

這段話,munch說得多好啊.....

正當暑假旺季,每天忙碌的客船和小飛機,把遊客帶入蘭嶼消費當地風景,

然後這些遊客騎了機車,穿著時尚,在環島公路上奔馳,快樂享受難得假期,

有多少人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親近這座可敬的島嶼?

回想以前第一次來蘭嶼時,自已不也是抱著這種觀奇享樂的心態嗎?

直到第二年,第三年,我們已經融入了這裡的生活,

早上跟著老人家下田種地瓜,拔雜草,或者去芋頭田裡工作,

早上八點一過,超過35度的高溫,讓人以為自己已經快融化的那一刻,

卻看到了老人家在田地另一頭,曲著身子正勞心勞力的辛勤工作著,

慚愧的汗水刺痛溼濡的眼睛,最後掉落在這塊叫人真心疼惜的大地上.

累了熱了.和老人家坐在石塊圍成的矮牆上,見那如花蝴蝶般的遊客川流不息經過,

老人家心有所思的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下田了,也不願意出海,只知道陪遊客玩.

他的眼睛深邃如同碧藍的東清灣,裡頭有著深深的憂慮及不安.

在地的年輕一代,能不能堅持守住最後的達悟文化與保衛這塊聖地?

達悟人祖先數百年來,所交待流傳下來必須遵守的傳統禁忌,早被視為迷信.

有些年輕人甚至不願遵守,這又怎能讓老人安心的活下去?

達悟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了數百年之久,

在政府多年的無知政策破壞下,早已經受傷慘重,目前這種狀況還能再保持多少年?

能否有起死回生的妙方?我想,沒有人敢去真正面對這一個問號!

蘭嶼為什麼叫我這麼迷戀?不就為了前來學習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嗎?

猶記得第一回把頭深埋入海水之中,發現蘭嶼的美麗海底和台灣的相差甚遠,

我就深深受到了感動,在台灣已經消失的景象,在蘭嶼還是欣欣向榮著保存著.

但這只是我們井底蛙之所見,在當地的朋友來講,豐富的自然生態早已被破壞了.

海上,台灣的漁船,越區用流刺網濫捕魚群,或者電魚炸魚,

都只能靠部落的微薄力量去驅趕這些不懷好意的入侵者.

陸上,觀光客無情無知的踩踏,濫捕生物,任意的帶走自己屬意的物品,

留下了可觀的垃圾與污染.

《蘭嶼,沒有這麼廉價!也不該這麼廉價!》

政府似乎在這方面永遠幫不上忙似的叫人無法信賴.

達悟文化的傳承,與經濟條件的改善,還有生態保育的協助與教育,

希望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多用點心思吧,

別老是只想到把台灣的那套觀光和賺錢的模式移殖來蘭嶼.

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啦

真正尊重達悟人,讓達悟人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以南投縣社寮國小生態池為例,給舊廍社區的建議


以下部份生態池資料引用:營造有生命力的生態池原文  撰文/彭國棟先生

人工生態溼地的生態工法中,
最重要的基礎工程,為天然的不透水層建構,
其次為多樣性棲地的營造,
再來是本土性生態物種的使用

所以我們先來討論~生態池池底:

將粘土成分占40%以上的粘土壓實成60~80公分,
即可防漏,不可使用水泥或磁磚等材質。
並於池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
做成深淺不一的變化地形。
池邊預留1~2公尺斜坡,作為透水區。

不用防水布,塑膠布的生態工法施工方式如下:
踩踏池底:
俗稱「牛踏層」,是用腳將泥土採爛,
增加泥沙堵住土壤細縫,用天然的方式阻絕水,而不用水泥、塑膠布,
就像古早水牛犁田翻動土壤一樣。
進行不透水層的施作,也就是「池底晶化」的程序。
晶化 過程中,池體要蓄水,可以請社區的大小成員穿起雨鞋在池體裡不斷的踩呀踩,
要讓池底的泥巴愈來愈緊密 ,讓池水不會流失,才能蓄水種植水生植物。
晶化的程序進行了將近三個禮拜,當 中「踩踏」的步驟最為重要且費時最久,
但也將是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過程
(晶化的工作其實就是池邊池底的土踩踏成泥漿(微小顆粒分子~)
沉澱後會把原本泥土的孔隙填滿就自然不會漏水~~,
只要土層夠厚~~晶化底層的作法~才是最環保最永久的作法~)註1

採用池底晶化的生態工法有三大優點:
1.摒除水泥,不透水布等池底防漏水工法,減少非再生性資源使用.
2.有利水生植物根系發育及生化反應,並能培育硝化細菌及微生物與昆虫,
  有助水質淨化,促進生態溼地的自我組構.
3.與週邊環境相容,可塑性極高,得以因應未來需求而作調整.




生態池水深:
水深以安全考量為主,大部分池面不要超過60公分,
且應有10~60公分間的深淺變化比例。
如果考慮讓魚類棲息過冬,
可在中間保持小區域100公分的深水區。
較深的水域可以在寒流來臨時,
讓水族有一個水溫緩衝的空間




↑社寮國小的池底,為何舖設鵝卵石,這個原因就不是很清楚了?




就地取材篩選塊石,做為護岸主要材料,節省工程造價。
上圖為砌石明溝。


什麼是「草溝」? 上圖則為草溝。

過去所見溝渠多以混凝土為建構材質,如同小型「三面光」河道一般,

這樣的溝渠設施並不能為 環境留住水分,且景觀美質也因此受到破壞,

因此,在生態工法上可採用「草溝」的方式來取代傳統溝渠設施。

「草溝」就字面上解釋,就是如同草地的溝渠,

在設 計上,只要在高程上賦予變化,在較低漥之草坪設計出雨水的導引渠道,

於渠道末端設計管線收集,如此,不但雨水可自然入滲到草坪中,

多餘的雨水也可統一收集 處理,不僅增加地下涵養水分的功能,

景觀也因此能獲得改善。

生態池在水道連接的部位,也可以用草溝來代替明溝。

一般是設立在中水進入生態池的位置上。

而且草溝本身不要做成一直線,最好延著地勢彎延,

草溝本身的長度越長,可以處理的水量會越多。 在造景上也越豐富。

(但草溝長度需視水流量來決定,如果水流量不大,則要相對縮短草溝長度

以免水走到一半,就滲入地表。)



池岸:
水岸邊坡應平緩,以自然的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塊砌成,
營造出動物喜歡的緩和邊緣,
切勿設置成垂直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磚,
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
以利動物上下及棲息隱蔽。


池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石堆、枯竹,有些沈入水中,
有些設置為直立的棲木,部分可自岸上自然倒入池中,
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
也可變成水陸兩棲動物的天然通路及水鳥貯足點。
人工生物浮島的設置,
可模擬埤塘中由水生植物自然糾結形成的浮水性草毯,
由於人工浮島的四周為深水環繞,
且浮水性水草的根系與池底之連接性不高,
可隨水位變化而升降,可以讓水生動物避免干擾.


日照:
池面大部分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6小時的全日照,
以利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應避開高大建物或大樹的周遭。






為水池設計給水、排水和循環系統,此地不宜大興土木工事,

只能賦予陽春的基本配備,必要時刻能把水洩掉就行。

趁著尚未蓄水之前,在各水池底部埋入排水管線,

排水管口以L型的彎管頭與垂直的水位標高管相連,且為活接而不黏死,

如此一來,利用垂直管的傾斜角度調整管口的高度,便能改變水位的升降。

而若要將水全部排盡,只要將水位標高管壓入池底,或者乾脆拔掉L型的彎頭即可。

有些人會質疑引用河裡的「髒」水注入溼地之中,不會污染生態環境嗎?

事實上,我們的觀念正好恰恰相反。

高污染濃度的水(只要不是含有毒性化合物或重金屬的工業廢水)

對於溼地來說不但不會造成傷害,

反而能夠經由溼地生態系統特有的微生物群所進行的生化作用,

將「污染物」分解成為「養分」,讓水生動植物吸收利用。

這正是「構築溼地」在歐美各國被推行的主要原因——

它除了生態景觀上的價值,還具有污水處理的功能!…

以上部份資料摘自左岸文化部落格。



流動水:
流動的水聲及噴霧對某些動物具有吸引力,
可以用沈水馬達創造類似的循環水流。
水循環的可行性,電力由太陽能光電系統供應,
可在綠地旁設置太陽能板吸收光能轉化為電能,作為生態池的電力來源,
電力足夠兩至四小時,以啟動泵浦馬達打水過濾,增加生態池之涵氧量。

以舊廍社區的生態池為例,
現有大小池各一,可以大池為母池,小池為子池
由母池以泵浦供應水源,經暗管或明管進入子池中。
再由子池以溢流方式,經草溝循環進入母池。
所以子池的位置,最好比母池的高度稍高,
以便子池的水可以經由草溝流回母池中。

水流的動力,最好藉由高度位能差的設計,
來節省電力的輸出消耗。
一般生態池的水源以中水(經一級處理之廢污水)
灌漑排水,以及天水(雨水)為水源考量。
所以兩池周邊的綠地緩坡,最好可以引導雨水流入池中
以補充水池池水。如下圖所示.


水源:
水源及水量應維持清潔與穩定,
池中及岸邊植物應視生長及競爭情形,
做必要的整理與疏剪。
人工溼地的溪流系統計,可以用來提高水中的溶氧,
並且在草溝中種植本土的水生植物,
例如田字草,水蠟燭等,有明顯的除污作用。
再三經過深淺不一的草溝的緩慢水流,
可以有效處理池水水質,
效果如同水族箱中的過濾器。


植栽:參考圖片
溼地生態池依水深不同分區域栽植,
溼生、浮葉、漂浮、挺水、沉水等五大類水生植物,
並以本土原生物種為主。
池邊則栽種親水的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
讓池水與植物、枯枝落葉有最多的接觸面。


可以設置下方的親水設備,如人工水泵(水井),
讓小朋友有一個安全的玩水空間,
玩水之餘,尾水也可以經草溝,排入生態池中.


動物的引入:
如果水池和外界有平緩自然的進水或排水溝渠等自然廊道,
最好讓野生動物自行進入建立族群,
否則可以小規模放養蛙、魚、蜻蜓幼蟲等原生物種。
但要設法防止福壽螺、巴西龜、琵琶鼠.錦鯉.吳郭魚.
等外來物種。(特別是不特定人士之放養)


生態島:
池中儘量設2~3個緩坡且彎曲的生態島,
並混合密植多樣化植物。若空間不大,
可利用人工浮島代替。

其他材料及工法:
儘量用當地可以永續的材料,以及簡單、耐久的建築技術,
以便損壞時,社區一般民眾就能自行修復及更換。


舊廍社區的生態池在功能設計上可以規劃成不同的方向,
二個生態池各有不同的功能,大池運用漂流木或人造小島造景,形成自然景觀,
小池架在池畔設木作平台,便於教育解說或觀察。
二池以循環系統及草溝相連結,池體以自然生態工法建構,
營造水棲生物喜愛的緩坡及多孔隙空間。

註1
轉貼左岸電子報第十八期溼地晶化
深入閱讀:當青蛙來敲門:新店溪左岸的溼地故事來

至於所謂的「池底晶化作業」,是指構築溼地之時,將水池底部的土壤均勻晶研的過程,使水域的底部能蓄涵水體而不漏 失。以人工溼地的施作而言,這種做法能夠達到極為貼近自然的底質狀態,可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工法」。它的原理也並不困難,乃是運用物理上的的「層沈降」 現象。「想像手中有一杯充滿不同粒徑懸浮物的水,稍加搖晃後再靜置片刻,我們便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強國倫老師打了個比方:「固體顆粒會依照粒徑 的大小先後陸續沈澱,呈現出分層降積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若想在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裡填土蓄水,我們可以將土壤加水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一邊讓土壤顆粒陸續沈澱,一邊伺水緩緩逸流,如此細小的微 粒便會隨著水體的滲漏而被帶入底質的細小孔隙之間。待最後一層微粒隨著最後一滴水完成沈降作用,所有的孔隙也均已得到填補,此後再加水進來就都不會散漏 了。

  將上述的原理運用到溼地的構築,我們就能以自然的底質營造出能夠蓄 水的池體環境。田野規模的溼地營造有時還會再加上曝池的程序,即經過一段等待的時間,讓池裡的水分充分蒸乾,目的是要讓底質的土壤顆粒更加緻密。但如果水 池的面積不大(譬如庭院中的水池),在加水攪拌之後的等待沈降過程中,則可以用踩踏的方式讓底土更為緊密,以達蓄水的功能。傳統的農業裡這項工作多半是借 重牛隻來幫忙,在水田地面踩出一片「牛踏層」;今日的農夫們則以「鐵牛」代勞,在加水的田地上反覆輾壓,使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構築溼地時的推移帶形塑與池底晶化處理

   應用於構築溼地的晶化工法是文賢老師自行研發的施作模式,這使得他的作品迥異於國內其他的人工溼地或一般的生態池案例——不需要鋪設任何的人工防水界面 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漏效果。提到人工溼地,許多單位多半會以不透水布或水泥混凝土打底的方式施工,以克服止水防漏的問題。但是這樣做會使得溼地系統內部的生 態機能大打折扣,即使客土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的底質環境。

  天然的溼地底 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可說 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 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曾見有些號稱為「生態池」的人工溼地,不但底部以混凝土鋪設,池緣周圍還用水泥砌石,作成陡直的邊牆,有些甚至在裡外鋪貼瓷磚……。我們總愛笑稱那種水池根本就是「游泳池」,而非「生態池」,因為生態性的原則一項都沒有符合。


國內部分生態池施作工法並不生態

註2:永和社大生態教育園區。請進入!

註3:以人工溼地為例,談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參考資料,請進入.

註4:面對綠水時應有的心理調適:

也有人已經想到藻類滋生的現象背後其實是水質的問題,認為既然是「優養化」,那麼就應該盡量減少水體系統內部的養分含量,譬如盡量移除沈積的有機物,或者大量換注新水以求稀釋養分元素濃度。如此的做法固然可以降低養分含量,使水體轉趨貧養,但在準貧養的階段若未能精確控制養分濃度,將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元素支持水生植物族群,反而容易導致高等維管束植物與藻類之間的競爭更趨弱勢,結果依舊是藻類盤據肆虐,…藻類和水生植物之間的競爭消長是必經的過程,雖然在這個階段裡,溼地也許不見得能立刻擁有美侖美奐的外觀,但是等到水生植物佔了上風以後,令人不悅的藻類自然就會逐漸消失了。…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轉貼網路信件)

1. 父子二人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2. 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廚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後一片沉寂。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你怎麼知道?」「她沒有罵人。」
──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3. 有兩個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一位導遊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而另一個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我們現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道。」
──雖是同樣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意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決定權在你。


4.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將來的志願同是當小丑。中國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國老師則會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身為長輩的我們,不但要求多於鼓勵,更以狹窄界定了成功的定義。

5.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6. 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在後面緊緊追趕著這輛車子。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說:「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須追上它,」這人氣喘籲籲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因為不這樣的話,後果就十分悲慘了!然而也正因為必須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分展現出來。


7.
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乙:「的確可惡!你有沒有馬上報警?」甲:「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 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會不一樣。

8.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地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

9. 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電燈是誰發明的?」「愛迪生。」「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燈?」
──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10.
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給家庭醫生求助。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小明媽媽說: 「在你來之前,我該做什麼?」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地面對。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鑽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惟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把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


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東清部落大船下水記事~大船下水


經過了漫長的等候,
雨水慢慢延著衣領流入身體,
站立的雙腳己經有點麻木了,
大船終於出現在街道的那端,
空氣間的熱鬧感覺,像是被瞬間點燃一樣,
很高興,能夠有機會,2008年六月,站在雨中的東清街道上,
親眼目睹這難得一見的十人大船下水儀示.


眾人抬著大船,向東清灣前進,
這種類似的景象,我也曾經在嘉義的塭港和東石看過,
那是一年一度的送王船,唯一不同的是王船將游天河,
十人大船卻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真的叫人滿懷感動!
看著大家齊心協力的那種樣子,內心真的澎湃洶湧.





























































大家一定要看看Si.Makasika所精心拍攝的影片
名稱:東清大船祭,

Si.Makasika還有許多深入精闢的攝影記錄片,
都在這裡,請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欣賞一下

謝謝Si.Makasika的分享,感恩



去了蘭嶼很多次,每次的時間都不長,
所以一點也不敢說     自己有多麼了解蘭嶼.
但是因為常和達悟老人家在一齊生活,一起工作,
所以或多或少可以明白他們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

傳統文化被現代經濟活動擠壓.
年輕一代在原則上的棄守,或者 離開小島,
農作不再被重視,
傳統的捕撈勞動大收獲極少,沒有人願接續下去.
拼板舟只能放在海灘上,望海興嘆.

我們站在灘上.
看著老人們意無反顧的把一人小舟划出海,
終於消失身影在波浪中
心想,達悟族終有一天,必將被完全漢化...
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那種難過......真的很難形容

一場活動,能夠喚起多少重視?
我想後續的能量,是緩慢釋出的,
期盼年輕的達悟人,可以在將來走出自己的路!!

 

推薦:Iris的幸福童話.另一種不同的小島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