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轉貼自:十三行以外~孫德鴻在這裡對人生狂吠!

【農村再生?】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編按:在環境資訊電子報讀孫建築師的這篇文章,討論農舍沒有農用的事實與衍生問題,省思建築師推波助瀾的讓耕地快速消失,最近闖關中的「農村再生條例」,讓我週遭關心台灣農業的很多朋友憂心不已,孫建築師這篇文章的深切關懷台灣永續農業,文章雖然有些長,值得朋友細讀.

作者:孫德鴻(建築師)出處(也發表在台灣建築雜誌09年2月號 )


  親愛的下一代建築人,雖然有點突兀,請容我先替現役的建築人向你們致歉,我當然知道我不代表他們,他們也不會派我做代表,可是看到了今天發生在建築 界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事情,感覺就像小時候撞見同伴做了件奇怪的事情一樣,雖然明明與自己無關,卻仍忍不住害羞而臉紅了起來,更何況如果你們把信看完,會發 現其實跟我有關,跟你們也有關,或者說,跟整個台灣都有關。

  記得幾年前跟朋友閒聊時,曾聽到有人打算去鄉下買塊地、種種田、過過隱居的日子,當時心中頗為嚮往。一晃眼多年過去,我發現能夠完全拋棄都市生活的 人本來就是少數,下定決心買塊地並開始改變生活的更不多,至於真的下田耕種的,到現在都沒遇見過,倒是在建築師同業間,常聽到某某某接了農舍的案子,或是 關於農舍建築的詢問度增加了等等,只是從來沒人找上我,所以我以為這樣的事情離我很遠,直到去年有個朋友找我設計一棟「農舍」時,我才猛然發現,原來「農 舍」這件事情已經來到身邊了。

  對於很多建築師而言,業務就是業務,「專業的」建築師應該專注於設計的發揮就好,其他事情不應該太過感情用事,就像大家在電影裡看到醫院對於醫師的 要求一樣。只是在面對這個案子時,我還是猶豫了,因為我知道這位朋友要蓋的這棟「農舍」,顯然不會供作「農用」,雖然她曾再三說明她對農事的熱愛,包含對 於有機農業的長期支持等等,只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後,她並未說服我,我也無法說服自己,因為我依舊認為「農舍」還是作為「農用」比較好,所以儘管已經開 始構思,最後還是選擇退出,而也正是這件事情讓我開始對「農舍」感興趣,不是「農舍」的設計,而是農舍建築與農地政策的來龍去脈。

  大約在八年多前,2000年總統大選前不久,由於選情緊繃,各黨派紛紛利用修法來拉攏選民,當時由於立法院效率太低,法案堆積如山(今天還是如此),加上大 部分法案皆因黨派利益衝突而無法付委,只有少數法案能如「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一樣「幸運」,輕易獲得跨黨派的支持而即將三讀通過,修法的內容乍聽之下很 簡單,包含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每宗耕地分割後的面積從5公頃放寬為0.25公頃、允許興建農舍等等。只是在整個修法過程中,來自各方的反對聲浪不斷,其中 包含當時的農委會主委彭作奎,他曾經跟當時的李登輝總統當面報告「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的修法疑慮,也曾公開發言反對修改「農業發展條例」,其中他尤其反 對農民資格認定的放寬,因為一但放寬認定,農舍的興建限制也會跟著放寬,後果令人不敢想像,當時他說:「開放農地自由買賣與蓋農舍,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又說:「這些住在豪華農宅內的退休公教人員與富商,取得農民資格後,並未從事生產,反而享有便宜的農保,甚至休耕補助。而且因 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這有公平正義可言嗎?

  到底當年國、民兩黨要拉攏的選民是誰?恐怕沒人說得清楚,倒是當年阻擋修法的彭作奎不但沒有成功,最後還因此而下臺一鞠躬,然而八年來他並未放棄,在去年馬英九總統上任後,仍舊一本初衷的呼籲:「八年前錯誤的土地政策,新政府必須痛定思痛彌補回來,否則台灣將無法面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與生態環境保育的挑戰。

  彭作奎為何會如此堅持?「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到現在已經八年多了,過去八年來,大家「好像」還有飯吃,台灣「好像」也沒遇到缺糧的問題,其實並不盡 然,對於台灣而言,糧食問題一直都存在。相信大家對於過去兩年的世界糧食危機應該記憶猶新,當時世界各國的糧食庫存紛紛降到了幾十年來的最低點,單單在 2007年,世界糧食價格就漲了40%,對於台灣這種還算富裕的國家而言,咬個牙撐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是對於貧窮國家而言,因飢餓而造成的死亡人數,根本 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當時因為全球稻米庫存跌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台灣也陷入恐慌,政府為了安定民心,就不停的加強宣導,告訴大家台灣的稻米自給率高達九 成,休耕地有22萬公頃,隨時都可以復耕,所以對於糧荒的事情不用太擔憂。

  然而大家一定很清楚,稻米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高的自給率,跟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由於國人對於主食需求的減少以及副食攝取的增加,加上麵食早已成為 另一主食來源,米食越吃越少,國產的稻米當然足夠應付,但是如果國際糧價持續高漲、國際貿易條件惡化,甚至因旱災、戰爭造成供應不及時,休耕許久的土地可 以立刻恢復生產嗎?國內的糧食安全庫存量大約是90天,即便是水稻,不論播種或插秧時機是否洽當,90天內就可以完成復耕及收成嗎?答案顯然很清楚,當然 我們的政府應該不會等到動用安全庫存時才開始想辦法,只是我們的糧食問題沒有這麼簡單,有些統計數字早已曝露了台灣糧食結構的不堪一擊,像是「32%」。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32%」是台灣目前的「綜合糧食自給率」,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完全不把糧食外銷,還是得進口至少68%的糧食供全台灣人民 食用,不過這只是表面的意義,實際的數字當然不止於此,而且還會持續攀高,至於我們的「綜合糧食自給率」,顯然還會繼續下探。然而「32%」很低嗎?如果 我們研究一下其他國家的「綜合糧食自給率」,會發現美國是132%,法國是128%,中國是95%,連日本都有40%,而且這些國家都還有一拖拉庫的「境 外農地」以及「境外農業」,跟他們一比,我們的「32%」要如何高枕無憂?這一切當然都跟台灣積弱不振的國際地位以及仰人鼻息的農業政策有關,雖然一開始 僅止於貿易限制以及休耕控制,然而長期的影響卻是農地的數量。事實上從1984年起,由於受到美國限制公糧不得外銷的要求,台灣開始執行休耕及轉作政 策,2002年加入WTO之後更是雪上加霜,依據資料顯示,1980年台灣的耕地面積尚有64萬公頃,2002年縮為47萬公頃,到了2005年只剩23 萬公頃,如果數字會說話,這代表了台灣的農業正面臨一波無可挽回的頹勢:耕地快速消失


  以上的長篇大論也許會讓人懷疑,糧食自給率下降也許跟農地消失有關,問題是農地消失跟建築這一行有關嗎?


  根據89年大修的「農業發展條例」以及90年發布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規定,如果是八十九年以後取得的農地,土地面積必須大於756坪,二年 之後才可以申請農舍。至於農民資格的認定,由於稅法已經取消「自耕農」的身分認定,身分證也不再加註職業登記,是以農民資格的認定大多由地方政府及農會自 行處理,但是幾乎都沒有問題,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完成農地過戶,設籍兩年以上,再提出無自用農舍證明即可申請興建農舍,不需要建築師簽證,而這麼低的門 檻與簡單的程序,正如彭作奎當初所預言的一樣,開啟了一扇通往未知命運的大門,所以八年來農舍申請案大增,以偏遠的花蓮為例,94年核發農舍建照171 件,95年核發農舍建照152件,96年核發農舍建照194件,97年預估也會超過150件,如果以這種每年150件以上的速度去化農地,每案又都是89 年以後取得的新農地,就表示每年至少會有37.5公頃的農地興建農舍,當中即便有20%的農舍確實供作農用,仍舊表示每年會有30公頃以上的耕地消失,至 於宜蘭就更熱鬧了,農發條例修正前曾在宜蘭置產的投資者,都在95年雪隧通車的那一刻舉國同歡,如今單單三星鄉一地每年的農舍增加量就已破百,壯圍、五結 一帶則是滿目瘡痍,其他鄉鎮更不用? 縑C這些如雨後春筍般長出的農舍多為「假農舍」,與農業生產毫無關係,大多只是作為都市人的假日別墅而已,若能與當地農村相安無事倒也罷了,偏偏「假農 舍」帶來的問題不勝枚舉,包含污染農村環境、加速農地碎化、影響農地日照等等,當然最糟糕的還在後面,因為這些專為伺候都市人而分割的農地,一旦興建了房 舍之後,根本不可能再變回真農地,「假農舍」對於土地的殺傷力就如同不可逆的化學反應一樣。

  事實上不只「假農舍」,政府的大型建設、都市重劃、零星變更案、農地開放採砂石等政策,也都在大規模的耗損土地當中,這裡面影響水土保持最鉅的,要 算是林業用地變更為農牧用地的案子,雖然有些林業用地確實因地主的生計需求而不得不變更為農牧用地,但是非因生計而變更的更多,每一個成功變身的案例,代 表的不只是國土利用的板塊挪移而已,更代表著大量森林的消失以及大量地表的裸露,倘若每一個變更案都經過審慎評估,並做好水土保持,也許情況還算樂觀,然 而就因為「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並未「惠及」林業用地,對於許多擁有林地卻又無法移作他用的地主而言,賣給開發商便成為快速轉換現金的唯一方式,而開發商 處理林地的一貫模式,就是先行變更,因為只要成功的將林地變更為農地,接下來就可以循房地產模式開發牟利,加上巧妙的控制農路長度,連正式水保都可以技術 性的閃躲,其效益如同點石成金一樣,所以過去幾年類似的案子層出不窮,單單在南投縣一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05至2007三年間核准的變更案就已超 過1500件,變更面積約一千公頃,相當於40座大安森林公園,雖然並非都是作為農舍用地或休閒小木屋用地分割出售,但是如果繼續放任下去,下場豈是南投 縣 一地可以自行承擔,更何況類似的開發案早已遍布全台灣,不知道駕駛政府機器的人到底要把我們帶向何方?

  對於這些憂慮,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政府當中一定會出現既有智慧又有遠見的人,以聰明的方式來預防或解決,所以大家不必太擔心,只是萬一沒有呢?

  遺憾的是,就在那位既有智慧又有遠見的人出現之前,現行的滅農政策早已無法滿足立委們的胃口,所以就在2007年六月,立法院罕見地不分黨派提出修法,企圖 將農地興建農舍的標準從0.25公頃放寬為0.066公頃,意即200坪的農地就可以興建農舍,問題是這次要拉攏的選民又是誰?這樣的政策對於農業發展到 底有何意義?對於真正的農民而言,一分地或是二分半就可以蓋房子這件事,對於農村生活的改善真的會有幫助嗎?只是立委們在乎的顯然不是這些,六月修法失敗 後,很快的又在當年年底提出另一個修正案,這次則是把0.25公頃放寬為0.1公頃,雖然再度闖關失敗,但我們實在無法判斷這是台灣人的幸運還是悲哀,因 為就算躲過這次劫難,農地被任意宰割的警報並未解除,有意無意間,政府似乎正放任農地總量繼續下降,諷刺的是,正當許多人擔憂台灣三農(農業、農地、農 民)的處境時,許多建築師同儕卻是開心的期待著,因為興建農舍門檻的降低就代表著建築業務的增加。

  土地政策的錯誤當然不能歸咎建築師,只是當建築師興高采烈的迎接更多「假農舍」建築案時,會不會覺得不妥?會不會不安?會不會擔心自己正加入滅農行 列?以前也許會,現在相信不會,因為當國際知名建築師群由開發商領軍,用大張旗鼓昭告天下的方式舉辦大規模的「農地開發」與「農舍行銷」時,當「假農舍」 被成功塑造成藝術與時尚的「新豪宅」時,土地政策的議題就已徹底失焦了。

  還記得前年到去年那場炒得湯湯沸沸的「澳底大地」或稱「Gene 20」的房地產活動吧?由於陣容堅強,行銷密集,先是從設計團隊的構成開始宣傳,猛打國際建築師的黃金組合,搭配學學文創的文化販售,外加威尼斯雙年展參 展的加持,使得該案成為去年知名度最高的開發案之一。然而在整個漂亮的商業包裝中,一棟棟售價近億的農舍所公開宣示的正是政府政策的潰敗以及民間對策的成 功,炫目的文宣講了很多,但是沒有講的更多,如果去現場看看,會發現整個數百公頃的基地幾乎都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只是童山濯濯,再看看基地外的茂密樹 林,任何明眼人都會知道基地上原來應該也佈滿類似的雜木林,只因開發商原先要投資的項目並非「高單價農舍」,而是高爾夫球場,所以開發之初早已剷林填谷, 後來由於高爾夫球場熱潮消退,加上申請困難,經由「專業人士」的建議,先是利用農路設置的方式將全區分割成二百多塊農地,每塊都在756坪以上,接下來就 是前述的熱鬧派對了。只是略諳建管法規的人都知道,這麼大面積的山坡地開發,如果是作為一般住宅使用的話,勢必得依循山坡地開發之相關規定辦理,屆時環評 跟雜照、雜使一樣都不能少,雖說程序繁瑣,但至少是維護整體環境以及強化水土保持的必要之惡,只是該計畫「巧妙的」以「農舍」之名申請,關卡不多、程序簡 單,甚至還有「專業謀士」協助運籌帷幄,所以自從公開以來似乎暢行無阻,然而這個號稱國內建築界「一時之選」的「黃金陣容」,對於這樣的農地開發真的毫無 疑問嗎?就我所知,10位國內「有照」與「無照」的設計者當中,就有不少人仍在各大學專任、兼任或主持講座,專業與學術領域皆有擅場,替這麼一場頗具爭 議、佔政策便宜的開發案代言與操刀,難道不擔心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嗎?

  可惜從種種跡象顯示,他們似乎不關心「設計」以外的議題,他們當中有人曾說:「人家把合約弄得好好的,價錢也不錯,我為什麼不接?」也有人說:「難得有個建設公司答應讓我們盡情發揮,預算無上限,我為什麼不做?」 種種率性與天真的表態,在這個景氣寒冬,替建築界留下更大的空白與反省空間。只是很遺憾的,反省還沒開始,影響卻已發酵,去年就有建築系學生拿「農舍設 計」來當作畢業設計的題目,把農地當建地用,而且訴求很簡單,就是要設計一棟很酷、很炫,造型複雜而扭曲的「前衛」住宅,既缺乏對於農業建築的探索,亦不 理會土地議題的脈絡,顯然學習的正是「菁英」們的榜樣,服膺的正是「菁英」們那種將「設計的發揮」奉為無限上綱的「專業藉口」,而這也正是目前建築教育最 該擔心的,因為「菁英」們似乎正用行動告訴下一代:「實現自我」最重要,其餘別管。

  這種情況讓我聯想到電影「魔鬼代言人」當中的豪華律師團,或是現實生活中辛普森殺妻案的夢幻律師團,他們通常睥睨一切、趾高氣揚,有著「專業」的外 表以及「專業」的素養,不論任何案子皆能提供「專業服務」,他們熟知法案、擅辨形勢,對於法庭上的攻防、時機的掌握以及程序的操弄等等更是瞭若指掌,即便 種種證據顯示當事人有罪,仍能避重就輕,利用華麗與繁複的辯護技巧,找出證據的瑕疵,替當事人爭取最高權益。所以聽起來當然很「專業」,當事人也會覺得錢 花得有意義,只是這樣的「專業」到底有沒有問題?難道法律的原始精神不是「捍衛正義」嗎?可惜在現實生活當中,講「正義」這兩個字是會被笑的,所以換成建 築的角度思考時,我也忍不住換個方式問自己: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沒有「建築正確性」這種東西?我們是否還記得,要「用建築的專業知識去做正確的事」?然而 我更懷疑的是,在缺乏環境及土地基本關懷的同時,為何我們還能躊躇滿志、顧盼自若的高談建築的藝術性與理想性?難怪王大閎先生會說:「要成為一個好的建築師,得先成為一個好的人。」難怪威廉.奧斯勒醫師(現代臨床醫學之父)也有類似的擔憂,在1905年的美國醫師年會中,他就曾經勸勉執業醫師說: 「我們所要對抗的大敵中,最最危險的就屬冷漠──不需要什麼原因,也無關於缺乏知識,就只是單純的不關心,只顧著追求別的利益,或因為自負而產生的一種輕慢。」

  有人認為,找「知名的」建築師來蓋農舍,至少比隨便蓋一蓋來得美觀大方,就像當年的宜蘭厝活動一樣。只是農地的消失終究與房子的美醜無關,「知名 的」建築師所帶來的影響其實更糟,因為既然是「知名的」建築師,必定會在設計上大作文章,然後帶起某種風潮,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商業包裝,最後還是會誘導出 某種流行,下場當然一樣不堪。

  更有人認為,就算澳底一案的「菁英建築師」不接,還是有其他人會接,這話一點都沒錯,我本來也很擔心,因為有些話不是「菁英」還聽不懂,所以本案的 轉機就在這裡,正因這些「菁英建築師」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與專業素養,具備許多都市設計審議以及國際競圖的經驗,必定深知建設的野心不能無止盡的往非 都市計畫土地擴張,當中有位資深建築師甚至曾經公開揭露某宗教團體對於保護區變更案的關說企圖,所以腦袋一定都很清楚,即便當時錯接本案,只要願意開始思 索農地問題,應該能夠及時發現該案的不妥之處;即便時機已過,只要願意帶頭檢討,甚至集體推辭本案,必定會引起廣泛的討論,屆時如果民氣可用,說不定可以 迫使公部門及立法單位開始檢討土地政策。但如果他們執意忽略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甚至還配合業主的行銷策略讓民眾的目光轉移到「建築與藝術」,整件事情只會 持續失焦。弔詭的是,那位來台演講時不斷強調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的安藤忠雄先生,也是本案的推手之一,如果安藤先生當初知道「Gene 20」涉及的這麼多的土地議題,不曉得還會不會幫忙推薦國外建築師?如果安藤先生當初也是國外10人團之一,不知道現在會不會想退出?

最後我要講一個不太愉快的故事,這是我在「失控的進步」一書讀到的。

  在智利西方、南迴歸線以南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島嶼,波里尼西亞民族稱她為Rapa Nui,西元1722年復活節前夕,荷蘭船隊發現了她,如同之前發現馬雅文明的西班牙人一樣,他們對於島上的巨大石像充滿驚懼,這些石像動輒百噸以上,然 而島上一片荒蕪,既缺乏大型植栽又缺乏淡水資源,荷蘭人完全無法理解當地住民是如何將這些石像移至海邊的台座上。五十年後英國知名的庫克船長也來到此地, 「確認了當地貧乏的物質條件後,認為大自然對這個地方實在太吝嗇了」。然而今日的科學檢驗證明了事實並非如此,大自然對待復活節島就如同對待其他島嶼一樣慷慨,因為「島上火口湖採集的花粉證明,這座小島原本水源充足、綠意盎然,在肥沃的火山土壤上長滿了濃密的智利酒椰子,一種能長到如橡樹般巨大的優良木材」,然而最後毀掉這一切的不是天災,不是別人,而是島民自己。

  復活節島民大約是在西元五世紀時移居到島上,肥沃的土壤以及宜人的氣候讓他們在此生根茁壯,很快的人口大量增加,並開始分出社會階級,「如同其他島系的民族一樣,他們先是分出了不同氏族,並在各氏族中分出了貴族、祭司與平民」,就在這樣的發展中「各個氏族開始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系」,而且由於競爭心態的關係,數量越來越多、尺寸越來越大,全盛時期島上約有一千座石雕像,「平均每十個人就有一座」,然而因為運送石像需要用到大型木材,因此他們不停的砍伐樹木,根據研究發現,「到了西元1400年,我們從火口湖的年沉積層中,已完全找不到樹木花粉的蹤跡」,也就是說「最後一棵樹大約是在西元1400年左右消失的」, 令人納悶的是,這並非一個大島,從島上的制高點就可以輕易俯瞰全島,砍倒最後一顆智利酒椰子的人,不會也不可能不知道這是最後一棵樹,但是他還是作了,明 知以後再也不會有大型喬木,樹木依舊倒下,在這之後的景象當然可想而知,雖然短時間內還有豐富的海產可供享用,但是為時不久,當最後一艘好船消失之後,好 日子終於結束,氏族間開始戰爭,候鳥不願再來,他們也無法出海捕魚,「更糟的是,他們也無處可逃。」

  所以我們何時要砍掉最後一棵樹?何時要用掉最後一塊農地?聽起來好像不可能,偏偏許多文明的崩毀就是從「不可能」開始的,只是我們會蒙天眷顧而及時 回神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會步上復活節島的後塵嗎?沒有人知道,然而我仍抱持一線希望,對於現役的建築人而言,雖然我們從不質疑「為權力與金錢服務」的 專業宿命,雖然我們誤以為盡情揮灑就是一切,但我相信改變終會開始,更何況根據我這幾年在學校的觀察,我相信那些具備智慧與遠見的人類終會出現,就在你們 當中,他們充滿危機意識,知道人類的慾望不能凌駕一切;他們了解人類卑微的存在,一定會努力把你們帶向與環境和平共存的美好道路上。

  如今在一切都還沒改變之前,我也只能跟你們再次說聲抱歉,建築師雖然不是農地浩劫的元兇,卻也沒有多少人拒絕成為幫兇,眼下發生的事情,不但讓我難過,更讓我覺得羞赧,因為這次確實跟我有關。


請接受我的道歉,希望你們趕快長大、趕快接班,祝福你們、祝福台灣!


※本文轉載自孫德鴻建築師個人部落格「十三行以外」

原生種孔雀魚是一種可以養在水溝裡吃蚊子的魚種.
他的原始品種,長得並不漂亮,
尾巴小小短短,只有公魚身上有一點點迷彩樣的斑紋
本身可以說沒有什麼觀賞價值.
但對抗外在惡劣環境,適應污染水質,確有較高的耐受度.
也不容易生病,甚至可以抵抗較高或者較低的水溫.
當他的生長環境受到極大的污染,
或者母魚的本身生命受到威脅時,
她會把肚內的胎兒全數釋放出來.
這時親魚雖死亡,但下一代的小魚出生在惡水之中,
因為一出生,就是這種極惡環境,
所以居然可以繼續生長下去,
而且他們的記憶之中,沒有青山綠水,
所以不會有悔恨之心,依然悠遊在臭水之中.
(除非水溝乾了,或者 超級污染源出現導致滅種)

我們的子孫,也會以這樣的模式生活下去嗎?
我不知道,也管不著,
但總覺得,在這世上,知道越多,好像越難活得快樂啊.

深入閱讀:農村再生條例相關討論     在       小地方新聞網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為什麼要把有機農地徵收拿去蓋科技園區呢?



上圖 藝術家洪江波   (波哥)攝於後龍灣寶社區,彩鷸相關相片 請進入觀賞



台灣還需要增加工業區嗎?




台灣不缺工業區,
台灣缺的是美麗的土地,
有風, 有樹,有陽光, 有日照..


不過這些在那些貪官污吏的眼中, 寧願拚命蓋工業區養蚊子,


也不願讓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和大自然悠閒自在地擁有自己的空間吧..

為什麼要蓋工業區?..

到處都在裁員, 減產, 很多公司都要倒閉了.. 未來廠房需求一定會大幅減少,


政府官員的眼睛都被矇蔽了嗎?
你們睜開眼看看真實的世界吧!



還是大家嫌苗栗縣的財政赤字還不夠多?

花大錢蓋馬奮館, 現在真成了馬糞館.. 還有外埔漁港商店街、


後龍濱海休憩區及竹南鎮崎頂海水浴場.....

隨便在google 上輸入"苗栗 蚊子館", 竟然就找到14900頁的內容..

我一直以為苗栗縣窮雖窮, 但大家都很認命, 也很勤奮..


但是看起來在一般民眾努力工作的時候,


我們的政府官員卻一直在浪費我們的血汗錢..

扯什麼工業區會提升就業人口之類的政令宣傳,台灣失業率都創下五年新高,


達4.64%, 預估真實的失業人口達到75萬人, 這波明明就是全球需求不振,


難道內政部營建署, 經建會和苗栗縣政府真的天真地以為, 只要蓋工業區就會提振需求,


進而就會增加就業人口嗎? 醒醒吧.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本文歡迎轉寄,轉貼
聽說地球上有一個地方的政府打算花三千三百億新台幣來創造33萬個就業機會,也就是說,創造一個就業機會需要花100萬,而這些工作多半都是半年或一年的短期約聘工作,薪水不超過兩萬五。

我覺得管理這個政府的生物的頭腦很奇妙,為什麼不乾脆一個人發100萬就好了呢?沒辦法,因為我是低等生物,無法理解高等生物的想法。


在這個地方,還有一個管理更次級地方政府的生物打算創造四萬個工作機會,方法是:把有機農地拿來蓋科技園區。

鑽石的價格很高,實質的價值卻很低;而水的價格很低,但對人們的存在價值卻很高;我們可以一輩子沒有鑽石,卻不可以三天不喝水。農業就像是水,工業就像是鑽石,農業的價值會比不上工業嗎?


主題:反對後龍科技園區,為台灣多留一塊淨土 ,請大家告訴大家
 
連署訴求:
--------------------------------------------------------------------------------

  苗栗縣政府為了開發後龍科技園區,引入高污染工業,申請在「森林法」中保護海岸及防風砂功能的保安林進行解編,在農委會林務局同意解除後龍鎮苦苓腳段近 21公頃的保安林編定後,不僅喪失原始林項景觀,並使工業大肆進入優良農地,污染週遭居民的生活環境;又將「國土復育條例」訂定的海岸地區範圍,利用拜會 各個中央單位,強硬將認定海岸地區由「台一線以西」改為「西濱快速道路以西」;忽視國家法律保護土地的用意,利用政治力量和鑽研法律漏洞,促使優良農地消 失在工業污染的惡性循環中。

  政府單位高唱「經濟優先」的標語下,實質的目的除了讓工業吞噬農業的生存空間,卻無視於全省甚至苗栗縣的工業區已經飽和,甚至出現廠商不願意進駐的空盪廠 房;在宣揚縣政成績和選票作秀的面具下,有體認到農業才是人民生存的根本?當農業大舉依賴外國進口,國家根本的糧食問題是取決於進口國家的輸出政策,被他 國掐著咽喉的情況是多麼可怕?

   15年前,後龍鎮灣寶里居民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家鄉,起身反對「後龍科學園區」;而今苗栗縣政府再次想染指這塊寶地,提出「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實質卻是高汙染的工業區。
    為了這片好山好水好環境,我們灣寶里民再次放下鋤頭,拿起紙筆,努力成立自救會,利用多元管道來守護我們的家園,保衛從祖先傳承至今的土地。
我們主要反對的理由如下:

1.農業千萬年永續的存在價值比不上工業20年的經濟利益?
  正如同「水和鑽石」的理論,鑽石的價格很高,實質的價值卻很低;而水的價格很低,但對人們的存在價值卻很高;我們可以一輩子沒有鑽石,卻不可以三天不喝水。農業就像是水,工業就像是鑽石,農業的價值會比不上工業嗎?
   苗栗縣政府誤以為開發就能帶來繁榮,農業遠遠低賤於工業廠商。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一公頃土地種稻一年可以養活19人,若以20人來計算,360 公頃(等同於後龍科技園區總開發面積)可以養活7200人。我們假設一人一天得花150元在食物上面,一年得花54750元,以大略55000元來 講,360公頃土地就有55000*7200=396000000元,大概有4億元的產值。只要這塊土地沒有被破壞、汙染,就可以永續經營下去,10年 40億、100年400億、1000年4000億!
  雖然工業的短期效益高,但對於未來的生活價值呢?金融風暴、經濟蕭條,大大促使工業經 濟陷入前所未見的慘況--裁員、無薪假、工廠倒閉,97年台灣的GDP竟然是 -2.7%,97年失業率是5.03%。這樣的慘況,犧牲360公頃的土地來設工業區,又會有多少人來投資呢?
  人民的無知尚有政府來保障基本生活,若是政府的無知無能加上短視近利,試問人民福祉該由誰來守護,以眼前小利來犧牲未來的大利,以工業區20年的經濟所得,斬斷優良農田千萬年的永續經營,政客愚昧,百姓之哀啊!



(坊間盛傳,靠海362公頃深度至少三樓深都是乾淨建築用沙這真的讓人很眼紅園區之開發案實質利益在於開發廠商取沙回填廢土兩頭利賺之鉅大所得,遠大於開發整地成本。即使開發完成,企業不進駐亦無關僅要。)



2.農民努力皆化為烏有
  灣寶居民為求永續發展,於民國九十二年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苗栗縣政府文化局遴選為以農業文化為主之「社區總體營造單位」,並自該年起每年春夏間舉辦後龍灣寶西瓜節,為西瓜的原鄉注入產業生命力。
  又在社區總體營造三年輔導期間,經濟部對本地加入中小企業產業振興輔導計畫,全力建設「有機生態藝術村」,本地農民開始以有機、無農藥的方式來進行耕作,使得農經產業向下紮根向上茁壯,也使這片土地的生態環境日趨豐富,蟲吟鳥叫,蛙鳴不絕於耳。(灣寶豐富的自然生態.來自於人與大地的和平共處.請進..)
   更於民國九十五年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辦理「苗栗縣農業資源空間整體發展構想及空間配置計畫」,認定本地為稻米及其他作物高適宜地區,更加肯定本地區 良好農業發展條件。西瓜文化節慶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年,每年提供西瓜免費享用並可吃到社區媽媽烹煮的美食餐點,連苗栗縣政府也把後龍灣寶西瓜列在其專 2008繽紛苗栗-美麗農鄉及2008玩家雜誌-愛戀苗栗中專刊。
  灣寶社區是如此優良的農業生產地區,卻要將剷平,蓋上水泥,使土地永遠不再呼吸,農田永遠失去生機!

3.汙染無所不在、無孔不入
   遠有新竹科學園區的香山綠牡蠣事件,近有大寮鄉大發工業區毒氣事件等,工業開發往往會帶來可怕的環境汙染,甚至影響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今後龍科 技園區一開發下去,其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只有這360公頃的土地,環境問題藉由空氣汙染、水質污染、垃圾污染和重金屬而蔓延整個後龍鎮、甚至是苗栗縣,這些 無法計量的社會成本,豈是一句「工業帶動苗栗發展」就可推拖掩蓋的呢?
  經由地下水汙染,後龍鎮的土地就無法再種出純淨天然的農產品。例如曾獲95年度第三屆全國稻米競賽米優勝獎,並通過CNS國家標準一等米殊榮的「龍農牌清純米」如何再有乾淨的水源灌溉;遠近馳名的後龍西瓜又有誰敢再購買了?
農委會的公文中農委會書面意見也 提出此開發案,欲引進的是化學材料製造、橡膠製造等頗受環保高爭議之傳統類型產業,有破壞農業生產環境的疑慮存在,將其他縣市避之唯恐不及的高污染工業引 入「後龍科技園區」,再沾沾自喜廠商招募數目眾多,將棄之如敝屣的高污染工業請進自己家門,還向對方拱手作揖的舉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並且後龍科技園區的工業和民生廢水將統一排入中港溪中,在其排水口旁就有竹南紅樹林生態保護區,生態浩劫就此出現;中港溪出海口並有號稱媽祖魚的「中華白 海豚」,世界僅存不到200頭,也曾在此出沒,這些廢水也勢必會影響到其生存環境,除了廢氣漂蕩、機器運轉,附近的土地皆會轉成一片死寂,杳無生機。

4.苗栗縣政府棄人民不顧
  依據「環評法」,開發單位應召開公聽會,與民眾溝通。但苗栗縣政府卻從未召開過公聽會,與我們這些里民討論。又透過媒體一再放話,98年6月即要動工,對於我們這些居民的安置措施、土地徵收方式卻是絕口不提。
  灣寶有許多居民是50、60歲以上的農民,但是縣政府完全忽視這些農民的權益,甚至當我們在自己土地上張貼白布條抗議時,縣政府竟是派多20幾位警察和環保局來開罰單,並強制拆除,打壓我們的聲音,阻擋媒體的採訪。原來聞民所苦竟是如此之作為。

   
  後龍科技園區經過三次初審,才得已「有條件通過」,足以證明環評委員對此案有疑慮,也證明縣政府有如此大之能為。
  此案現已進入環評大會之階段,若是通過的話,此開發案將是直接強制徵收土地,不管我們這些居民同不同意,也將造成生態環境莫大的影響。

現在我們需要大家的力量,懇請各位來聲援連署反對後龍科技園區,來保護這片寶地。


連署網址http://0rz.tw/f6d5b

相關網站:

自然、生態、人文藝術、灣寶社區網站(後龍科技園區的預定地)

反對後龍科技園區的文章及討論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  再生的爭議


============================================================



★荒地上的聖戰--搜救苗栗古窯遺跡★

這是過年前的大破壞,記得當時波哥好像有提過搶救失敗


所以當我現在看到苗栗縣政府在大篇幅廣告他們推動文化建設的政績,
諸如世界級音樂會或者相關藝文活動時,
我都會很害怕.
怎麼會有這種心口不合一的地方政府呢?
會不會那一天,帶著微笑,捅所有縣民一刀呢?

文化和環境VS經濟與工業.
孰重孰輕?難道不能好好站在一個遠大的未來視野來規劃考慮嗎?

連合歡山都要開始大搞登山纜車建設了呢,
一個貓纜都搞不好了,怎能再在青翠山頭動土呢?
有誰可以信任呢?會不會又是下一個生態浩刧.

夠了吧,台灣國政府  



本文歡迎轉寄,轉貼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玉山旅社的重生



經營玉山旅社,需要您的參與.........................................請先點閱細讀此文,謝謝大家  
 
 「玉山旅社暫時謝絕參觀中」

--------------------------------------------------------------------------------------------------------------------------------

現在想正式徵求第一波的股東,這波的股東需要一股十萬元、可能沒有任何回饋機制(因為還想不出來)、可能最後拿不回來、可能要完全信任余國信去拼, 也就是說:現在徵求傻子股東,因為如果我是傻子,還需要一兩個傻子的加入,一兩個傻子股東的加入,傻子+傻子才有膽子,這個夢想就敢做下去,就敢撐下去!

目前一陳一蔡一余,共三股,距離修護的款項還有些距離,更迋論支援經營的資金,因此,徵求有意願者請回覆,我會回覆說明!

若願小額贊助者請支持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將入股),劃撥帳號:31570489 戶名:嘉義市洪雅文化協會,註明:捐贈玉山旅社修護用。

當然閱讀與轉寄也是一種力量,敬請繼續支持!每個人的串聯會讓這夢想更圓!





  邀您一起來發想--協力經營旅社的可能性?

小地方 台灣社區新聞報                 (地方/嘉義縣)     文/余國信


  如果有間超過70年歷史的旅社要讓您經營,您會如何來勾勒願景與推展業務呢?是週休五日、主打週末節日?還是打造充滿個性、主題的旅社?

   我常在想,在洪雅書房附近有沒有可能有什麼店可以來成伙結社?有沒有可能經營一間環保、 平價的旅社?如今,由於推動文化資產預防性守護計劃,在社區裡(嘉義市檜村里)欲尋找一處可以建立推動預防性概念的基地,同時也試圖透過工作坊等方式來討 論何謂「文化資產預防性的守護」,以及「我們社區的在地性之文化資產預防性守護課題是什麼」的時候,就在工作坊進行中,一群人社區閒逛、討論之時,我們發 現一間記憶深刻、也有一些情感的老旅社---玉山旅社,正式吹起熄號燈、歇業了!

  猶記得,在多次文化資產的搶救過中,總覺得每次最難處 理與應對的是民宅的搶救案,幾乎沒有出手的機會;此次,社區裡這一間私人的旅社不經營了,接下來的命運可想而知  :七十年的建築老舊了,慢慢地,因為沒人日常維護的緣故,漏水、白蟻、損壞,更危險是火災及販賣、改建都將成為可能發生的選項。

而我們可以做什麼呢?難道我們只能在工作坊裡祈禱:旅社再生,難道預防性守護計劃只是關注在火災、白蟻、拆除?如今,正歇業的玉山旅社有沒有可能透過一群關心它、不捨它關的朋友們,開始進行討論、提出方案,讓玉山旅社再生,而非等到造拆除時,才來道德訴求。

  或許這也是預防性的守護工作之一,也或許是未來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的重要基地呢?更可能是一群天真、熱情的人為圓夢而相聚的開始,也有能是開啟一股讓人震撼、感動的第一道曙光之力量!

  此刻的當下,試圖邀請過往曾經搭乘阿里山森林鐵道要上阿里山的前夕,有在舊北門車站前的玉山旅社騎樓搭帳篷打牙過晚的朋友們,或者任何學習、關心木構建築者,亦或想嘗試年輕有夢、經營旅社者,跟我們連絡吧~

  我們一起來發想--協力經營旅社的可能性~

作者余國信 2007.5.28 的夜晚書寫於嘉義洪雅

 



從進書房到修屋去-嘉義玉山旅社第一期工作報告    文/余國信 二月 2, 2009

群新手用熱情修屋、挑戰專業的侷限--嘉義玉山旅社第一期之二工作報告2009.2.19






離開了洪雅書房,左轉共和路一直到底,即是北門驛了.
果然是個好停車的地方.
而方才書房老闆曾經不捨離開的旅社,便屹立在北門驛的正對面,
我和小張魚站在微涼的廣場旁,收起玩笑的心,
鄭重的打量著眼前的玉山旅社,在逐漸變黑的天色中.



站在大門口,一股陳舊的氣息撲鼻而來,
那是微微的霉味與冷氣機吸入陳年香煙的味道.
正不知該不該進入時,裡頭走出來一位年輕的小姐.
她帶著口罩,正忙於搬運拆除下來的破碎天花板.
我們跟她打招呼,並說余老闆同意我們過來看看.
就這麼走入了玉山旅社




文化資產預防性守護計劃,在共和路410號這裡,
不再只是口頭上的宣導,不再只是督促政府機關重視.
現在是直接以私人的方式,沒有獲得政府的任何半毛錢補助,
全憑自己與關心文化資產保護朋友們的熱情雙手,
進行搶救年久失修老旅社大作戰.

外表高瘦的國信先生,實在看不出來體內有著比尋常人還要巨大的心和膽.
當我們走入了破敗的玉山旅社,不得不再一次為他的熊心豹子膽所折服




逕上二樓,
拆除了隔間後,顯現出室內細長型的格局.
一如熟悉的日式建築,透過成排的窗櫺,
把最後一抹斜陽送入老屋中心



腳下踩踏的是陳腐的塌塌米,這裡是以前的大通舖吧.

實難想像這樣一座旅社,從六十多年前的黃金時代,
直到六十多年後淪落風塵中.
像極了某些人的一生.
台灣又有多少這樣的小旅社,隱藏在市井之間,
用卑微的姿態,躲避歷史潮流的無情沖擊呢?
他見證了一個都市整整一甲子的劇烈轉變.




玉山旅社何其有幸,在倒塌之前,
遇上了有勇氣有決心卻沒有錢的人







二樓之上,在兩側屋頂中央再凸起一小樓,稱為太子樓.
兩側設窗,以利通風與採光,台灣多見於1920至30年代的建築。



太子樓的小房及床.
在拆除隔板後,變成了可以眺望二樓空間的摩登閣樓,
給予人一種很強烈的頹廢美感.



夯土牆的架構,在破損間望見室外強擠而入的稀疏光線.
之前曾經看過類似老建物翻修,直接以玻璃裱框破損,保存現況




二樓至三樓間窄而陡的鐵梯,顯現了早期生活的刻苦



電影中常出現的場景



也許這裡整修完畢,也會成為攝影家的最愛之一
如何在保存古意與強化建築修繕裝潢之間,拿捏得當,
應該是國信先生所苦惱的吧.











窗外的北門驛.同樣命運坎坷.
幸好目前已經受到妥善照料



其實認真想一想,
我們的下一代不應僅能從老照片與書本中去了解一個城市的演變,
一個有內涵的城市必須保留下具有歷史文化,有故事性的老建築,
透過實際景物與遺留下來的文史資料,交叉述說文化變遷。
這樣才算是給後輩一個完整的交待.











工作人員暫時的棲生之處.



南華大學的志工,趕工拆除天花板.
這天就兩個志工,和國信一起努力打拼.

為實現一個夢,讓老屋活化重生.
期能以這個案子,教育更多人,了解文化資產預防性守護的重要.
讓政府看看,民間也有能力可以做政府必須花上千萬才能做得成的文資保護.











國信在自己的部落格中,有這樣說過一段話:
『獨立書店面臨環境惡劣的條件下自己奮鬥求生存殺出路來的方式

,這方式又格外具有文化資產保存的啟發效益,是件很屌的事!』

真的....在這樣的年頭,您真的夠屌!!加油啊,國信
























Ocean鏡頭下的玉山旅社......水牛設計部落

歡迎響應加入協力修屋、
協力入股經營玉山旅社等,
敬情回覆!也可先來進行深入詢問!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

電話:05-27765400929536133余國信

電子信箱: hoanya@ms41.hinet.net

洪雅書房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ungya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洪雅書房


南部的鄉下有兩種宅男必備的東西不大好買:書籍資料和音樂資料
除非利用網購,若要到實體商店去看看,有時跑大老遠到大城去.
繞了好多家店,都還不見得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這天,為了找 野火樂集 所出版的 敬!李雙澤 與 美麗心民謠
而來到濁水溪以南最有特色的書店.洪雅書房(嘉義市)
洪雅的國信先生,在文化界及社運圈蠻有名氣的,
至於怎麼有名,就要從他的書店開始談起了~

請來洪雅官網,看國信先生的奮鬥史




我們出發前,先打了電話給國信先生,確定書房有營業.
結果來到書房門口,奇哉!大門緊閉.
四人投票,決定在門口等老闆開門,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伊人.
幸好門口的招牌上有電話可以連絡,趕緊打電話追人.
國信先生說,他人在旅館,馬上就過來....

大白天,去旅館?難道跟我們年輕時一樣嗎?

帶著一絲好奇,等著這位應該很有趣的老闆回來開門.
這時小朋友隔著大門玻璃突然瞧見書架上的糖鐵專櫃,鐵道專櫃,
開始驚聲讚嘆起來:這是一間很有水準的書店喔




瘦高的老闆回來了,一直不好意思的說:他認為今天不會有客人來.

嗯~我也常幹這款事情,讓客人白跑,結果自己也在外頭亂亂蛇.

進了門,大家各就定位,各取所需,
老闆哈啦了兩句之後,消失蹤影.想來是跑去二樓上網吧?
我一直在偷偷看著這位國信先生.好熟悉的親切經營模式@我喜歡!!

店內的書籍,說多不多,但對非主流的好讀之者而言,都是蠻珍貴的資料,
除了比較硬的政治,文化,經濟,環境專櫃目前不想碰以外
鐵道,自然觀察,原住民族學,攝影藝術都是我們家必啃的書本.
還有不少經典的漫畫書,以及DVD,野火樂集與角頭音樂.
這些書籍要一次在一家書局全找齊,可不簡單啊.

國信一時興起,還放了記錄火車聲響的專屬CD,給我們聽。
小小的書店內,充滿了汽笛,平交道,火車起動的聲響,真是有趣極了。



明亮的閱讀空間,舒服的座椅,還有老闆親切隨和的態度,讓人激賞!
在這麼棒的空間裡,度過了兩個小時,不知不覺把身上的錢都花光了.
買了鐵道和自然觀察的八本書,還有二張CD.
國信直誇我們消費力強...呵呵.只是在對的書店買了對的書罷!
買完這些書,回去可以看很久了(不過也要勒緊褲帶好久了吧)

走出書店,本想直接帶兩個小鐵道迷去北門車庫。
不過國信先生建議我們先去北門驛看看,那裡還有間玉山旅館。
於是我們改變行程,前往北門驛,也開始了另一段不一樣的旅程。

其實我還真想去看看,那間旅館有什麼好玩?
讓老闆不顧書店,也要跑去旅館裡頭玩?




一定要看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專題報導:洪雅書房

報導中有一幕,叫人印象深刻.
那是在市集中,國信的父母親,從雲林來到嘉義幫國信看顧攤位.
兩位老人家無奈的坐在書攤前,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
當"我們的島"訪問老人家時,老人家又氣又笑的說:顧了一個早上只賣出一本書.
和人家講起他們的寶貝兒子,苦笑一直搖頭,但眼神中卻是另一種期許

面對環境的不正義,余國信相信唯有行動才能造成改變,
這也是他不斷堅持的道理。






這是什麼菜啊?



莕菜朵朵開                                                              (圖片有後製)



莕菜是睡菜科(Menyanthaceae)的一個屬,
以往被放置於龍膽科(Gentianaceae)睡菜族( tribe Menyanthideae)中的一個屬



此種莕菜的紅葉,比白花更具欣賞價值.
本來一直以為是龍潭莕菜,但是經開花後,經查對資料(如下)
一般來說,新鮮的莕菜花朵上的特徵是很好的辨識依據,
花冠上的鬚毛、突起等特徵在不同種類間是不一樣的。
在省產的四種開白色花的種類中,其中三種的花冠裂 片上均有或多或少的鬚毛,
印度莕菜具有最濃密的鬚毛,龍潭莕菜次之;小莕菜最少,
僅分佈在邊緣和裂片中肋上。
龍骨瓣莕菜則是在其花冠裂片中間,有一豎立的 龍骨狀的花瓣構造。





阿銘,這道菜,          到底是什麼菜啊?
給您研究一下啊,   難不成是外國菜?

2011年補充:  冠 瓣 莕 菜

深入閱讀:塔山自然實驗室 台灣四種白花莕菜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