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開心農場 土溝竹仔腳



最近家裡兩個小子玩開心農場,玩得不亦樂乎,
放學回到家,書包一丟,先上網十~廿分鐘,
給自己菜園拔草除虫施肥收成,
然後還要去各自朋友的田裡,做相同的工作, 臨走之前,
不忘順手牽菜,帶走自己的工作酬勞,幾棵菜或者水果之類,樂此不疲......

身為電動古早人的我,只能冷眼旁觀,心想:
都是假的菜,有什麼好玩?還餵雞餵狗餵豬餵牛哩......弄得跟真的一樣.
而且小子自己的不夠玩,還要跟老爸借帳號,多弄一塊地來種個沒完沒了,
看來是同儕間的一種互助互偷精神發揚光大,
這樣上學可以互相討論一下,才好玩吧!

其實,真真實實的有機菜園,才是充滿生趣的禪修道場.
出了多少力,不一定可以吃到多少菜,一切看老天的施捨.
就當健身房,種菜除了讓自己吃了頭好壯壯,順便供養眾生吧.

小張的爸爸,退休後,就以種菜為樂,跟同事借了一塊田地,
一有空閒就扛了鋤頭下田去,依著四時節氣,不停的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
這配合四季而源源不斷出產的菜蔬,每隔數天就有新鮮有機的青菜,親自宅配到家,
不僅節省了家裡菜錢,也讓小朋友從小就喜歡吃青菜蘿蔔,更甚大魚大肉.

只可惜,小朋友上學太忙了,一遇到放假,又忙著跟老爸四處遊蕩拍照,
始終沒有安排出一個空檔時間去和爺爺一同種種菜.
希望明年開始,一個月最少一次,去田裡幫忙種種菜,鋤鋤草,澆澆水,
體會一下初級生產者,神聖的勞動之後流下汗水的滋味.




十二月底某天下午來去土溝侯老師的工作室泡茶開講.
臨去之前,師母說田裡有菜頭可以收成了,
問我們要不要順便拿一條回去煮湯?

有現成的菜可以拔,兩個小孩眼睛發亮.....直奔工寮後方菜圃




工寮後方有師母的一畦畦菜園,
平日的生活所需養份,大多來自此.




內行的,要偷菜之前
先看看蘿蔔長大了沒?




這紅皮白蘿蔔,根深柢固
要用小十字鎬,慢慢挖才不會挖斷




像是考古一樣,小心翼翼把紅裡泛白的根莖周圍的土壤一一翻起




用力拔看看(標準拔蘿蔔的姿勢,請看上圖)
居然還拔不起來,太神奇了
這樣眷戀大地的情感,難以分離.再挖深一點




另一旁是根紮根較淺的另一種白蘿蔔.
隨手一拉,就連根拔起了




搞得好像在挖長白山上的老人參一樣慎重,
是否該用一條紅線,把蘿蔔綁緊,以免挖出的那一刻
幻化成人形,一溜煙的跑掉了?




足足向下挖了廿公分









這條蘿蔔自己挖的,肯定好吃




一人一條白菜頭,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呀




既然給人家偷了菜,
也該幫忙種一點菜,回饋一下菜園吧.
種一畦青蔥吧.....




[改天再來拔蔥回去大火炒肉片.]
神仙魚邊流口水邊種著蔥




美麗的土溝竹仔腳.
二期稻作結束後,農閒的田地,正以一分地2000元的租金
給專門種芥菜的集團,統一大量種植,這些芥菜將變成日後的鹹菜與酸菜




神仙魚和台灣虎兩人,一手菜頭,一手青蔥
這是今天在     竹仔腳    開心農場的戰利品.





美好的一天又結束在夕陽西下時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人心.猴性.世間事




DSC05463_nEO_IMG











石雕影像由侯加福老師提供,版權所有.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五)




走過錐麓古道,在石菩薩前停下默禱。
面容模糊卻平和的菩薩,讓山旅的人們知道,
前方的道路不再讓自己心生害怕。



過了這個小山洞之後,古道路徑再度回復 和藹可親的模樣



「錐麓」即三角錐山之麓,
這個號稱東亞第一大斷崖的道路,
是以半隧道形的工法挖鑿於其中。
日治時期,「東台灣勝地宣傳協會」曾經記載,
當初開路的成員,將身軀用粗繩綑縛,
從山上如吊瓶似的降落,首先挖掘一隻腳能夠站穩的腳位後,
再逐漸加以擴大,終於完成此路線的開鑿。

當時由日本召募來的工人,在目睹千丈絕壁的剎那紛紛逃跑,
後來由太魯閣人、平埔族人,以及日本警察參與,陸續完成;
其間因墜落而喪生的事件經常可聞。

由位於第2隧道內的一尊觀世音菩薩石像來看,
可以想見當時築路工人的鑿路辛酸,
和面對無法預卜的明天時的心情……。

摘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fe/travel-1.htm


「鐵線橋、棧道、懸崖、絕壁、路旁奇岩怪石橫亙、
山上奇鳥怪禽鳴叫、雲霧縹緲掩群峰、飛瀑嘶鳴下溪流」。

日治時期,日人隨軍隊走過錐麓古道,留下這樣生動的描述。
中橫公路開通後,這條路曾經一度成為一條高懸在大斷崖上,幾乎被人遺忘的風景。
而我們剛才才領略過這無比壯觀的景象.是多麼好的運氣?

驚險的古道路,漸漸隱沒在身後一片濛濛雲霧中
剛才的震懾人心的感覺與畫面,分別妥善收藏在腦海和記憶卡裡,
畫中有您有我.留待他日再與三五好友細細品嚐,在懸崖上顫慄的滋味.



人生的風景






枯 與 榮,往往只隔一道分水嶺



色彩鮮豔的小隊,有序的穿過林梢間,
遠望就好比是一列可愛的森林小火車一般  
擔任火車頭的正是大老鷹,
緊接著是Karen與jazz,金大,金嫂.貓妹妹,
輕快的步伐,穩定的朝著人生下一站駛去.
這是一列充滿歡笑的火車啊

落隊在後的我
則是DR柴油小火車.
慢條斯理的,在山道上依著自已的節奏緩緩推進




巴達岡二號吊橋,合影留念



秀美婉約的巴達岡溪





前往巴達岡駐在所的小徑通幽
雖是寒冬卻依然繁花似錦如春





想不到這個季節的巴達岡是這麼華麗
純潔的小白花,撒滿了整個駐在所
(鬼針草)


巴達岡在太魯閣族語為桂竹的意思,
因部落西北方有大片桂竹林,
相傳昔日巴達岡原住民因颱風而遷至立霧溪下游避難,
之後回到此地發現已為托洛克族人所佔,
乃削桂竹為槍,與佔住者決戰而奪回故居。
日據時期在此設有警官駐在所,
旅館,衛生所與小學(日本稱蕃童教育所)。
光復後仍有原住民在此居住,如今已經荒廢。
(見下圖還可以見到舊石柱當年的模樣)

經過這兩根石柱,
整段山旅也接近尾聲了
再接下來的路段,都在雜木林中之字穿梭
這漫長的下坡,走到我和死貓都唉聲嘆氣
到底走了多少公里啊?

這2K大約下降了600公尺,
連續之字坡,日人稱為” 電光形道路”。
陡下再陡下,真的把我電得吱吱叫啊

好不容易聽到了中橫的車聲
漸漸看到了車影,
吊橋也慢慢浮現在眼前,
這下子總算可以算是完成今天的功課了



上圖這張照片真是彌足珍貴啊,看不出來.以前巴達岡有這樣的規模



燕子口旁的立霧溪與太魯閣峽谷



錐麓吊橋前身為日據時代的山月吊橋。
立霧溪峽谷左、右岸分別有兩個天然台地,布洛灣與巴達岡,
平坦的地形成為太魯閣峽谷中最大的聚落,
而日據時期建造的山月吊橋,長約600公尺,為當時兩大聚落唯一的聯絡橋樑。

吊橋左後方的山谷中有另一條舊鐵線橋,那是尚未開放的古道吊橋(巴達岡一號吊橋?)





完成最後一段路程
喜悅跳躍在眾人臉上
謝謝水族伙伴,陪我渡過每一段幸福時光
一路走來,不寂寞,充滿歡笑與感動


GPS地圖由大老鷹提供.


離開了吊橋,
另一段漫長的旅途才正開始展開.

走到下午四點下山,經討論後
我和貓妹妹決定放棄金大的直達車回台北,轉而去花蓮市坐火車,
因為很累了,不想再受暈車的精神肉體雙重折磨.
jazz老大一路狂飉,在五點時把我們送到了花蓮市火車站,
貓妹妹負責買票,我提大包小包的背包跟著跑,
只花了不到十分鐘,就跳上環島之星,哎喲~~~~
我連花蓮火車站長得什麼樣子都還沒有看清楚,火車就開了.
環島之星,我經常在鐵道旁看他呼嘯過的身影,
今天才第一次坐上它.

下午五點十分坐上火車,
很新奇的看著北迴線的風景(雖然外頭一片漆黑)
離上一回坐北迴線是76~77年間,也算廿年前了.
晚上七點五十到台北,
一下台北火車站,貓妹妹又開始小跑步,
帶我穿越好多可愛美眉,卻又不給我一點時間欣賞.
爬上電扶梯,進入京站,買了國道客運的車票,
差一點沒有時間上洗手間.十分鐘內要做好多好多事.
八點十分坐上和欣客運,巴士就一下子溜出下著細雨的台北市
這才忘了,應該要揮手跟貓妹妹好好告別!

實在累,但又睡不著,
看著小電視發著呆
九點過後,一通電話打進來.
貓妹妹差不多是用喊的:大地震,快打電話回家!!!
阿秀也在第一時間傳了短訊給我



我差一點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拿著電話的兩手直發抖
趕緊撥了小張魚的電話
還好有撥通,她們那時已經跑到房子外頭避難了

再要撥其他人的電話,是怎麼打都打不出去了
心急呀,倒底震央在那裡?

在高速公路的客運車上,
實在感覺不到地震的威力,
很多人仍盯著面前的小螢幕,
也有些人沈沈的睡著.
我緊張的瞧著前方道路,
深怕有2012情節中的高架公路斷裂會出現
整個黑漆漆的車廂中.
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不斷的接著電話,
再一通一通打出去

溫暖學姐,金大,勝文,貓哥哥,DC,小妹子,阿榮小哥,JAZZ,大老鷹

大家輪流著撥進撥出(電話)
除了互道平安之外,也不忘哈啦兩句,
互相排遣因地震而造成的莫明恐懼
這麼一震
現在我才深刻體會到,
如果天災發生當下,不在家人旁邊共患難的那種錐心之痛.
這種恐怖的感受讓我冷汗直流.
覺得還是乖一點比較好
別再離家人太遠了

晚上十一點半回到冷冷清清的新營街頭
黑暗的巴士車站前,小張魚已經機車停好在那兒等我了
扛著重重的揹包,慢慢走向她,
坐在她的身後,破舊的機車在寒風中慢慢駛向家的方向
我抱她抱得好緊,不想要再放開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A8dmRW-fIw


每次出發最喜歡坐靠窗
想著未來看著遠方
現實和想像多麼不一樣
好奇真相要有膽量

安靜的眼淚 滴在樓頂的地上
加蓋的夢能蓋在哪
黑暗瞑 落雨聲
鳥仔天光猶原會唱歌

想回到那年幸福的時光
口袋裡是滿滿的希望
再難也敢去闖
只因有你在身旁
風中才不像流浪

攜帶著那段幸福的時光
平靜每個失眠的晚上
緊握一種信仰
不要翅膀要堅強
雪花融在眼裡看見火花

       (      THE   END      )
=====================================================
後記:

19日晚上9點02分,在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
花蓮磯崎震度最大,達到7級,
氣象地震中心表示,直到早上10點半為止已經出現124次的餘震,
有感地震也高達17次,這是近3年來最大的一次地震,
接下來2週,還是有餘震發生的可能。

太魯閣國家公園公告:
因12/19花蓮發生大地震,且餘震不斷,
高落石風險期間,為考量遊客安全,步道暫時封閉,
俟情況穩定後再開放。步道開放情形,詳見附加檔案。

此段期間,遊客行經中橫,請提高警覺,注意落石!
太魯閣國家公園關心您!

=====================================================
相關文章: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一)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二)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三)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四)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五)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四)




離開錐麓駐在所之後
隨著隊伍的腳步加快.
漸漸進入了本段古道最震懾人心的地帶



偶爾在參天的陰森林間通行



H:742公尺有遺跡“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
「走在這條古道上的時候,你會想像自己是日本警察,還是原住民?」
經過持館代五郎殉職碑,走至斷崖駐在所時,我問。
「我沒有想像。你呢?」你躺在落葉地毯上,淡淡地回答。
「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是日本警察。」我說。

你無法詳細回顧那段蒼涼的歷史,
只知道這是一條承載不同族群傷痛的道路,
日人以理蕃、軍事理由開闢合歡越嶺道,
動用太魯閣族人修築,從山頂垂降,
逐步敲鑿出1.5人寬的小徑,
這正是一道太魯閣族被征討與奴役的鮮明傷痕。
那些墜落的軀體,崩裂的岩塊,或許都已被溪水帶走,
那些吶喊、咆哮與汗水都已被土壤吸收,
但歷史的印記卻牢固地刻在三角錐東南麓。

駐守此地的日人又何嘗不是軍國主義下的悲劇角色。
離鄉背井長駐異地,獨自面對孤寂與被襲擊的恐懼,
甚至可能因荒謬的侵略而掙扎不已。
因公行走於這條古道時,可能有怎樣的無奈與沈重?
殉職碑哀悼的不僅是族群的恩怨衝突與生命的無辜莫名消逝,
以現今角度來看,它也反控了日本極右派的侵略思想。

在斑駁葉影下,米酒、香柱陪伴著水泥的殉職碑,
你阻止我拍攝,於是我們只默默點頭行禮,
離去後原地只剩一貫的淺淺蟲鳴。.........
引用自:
quaza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
很感人的一段描述話語,
完全道出了當時我向"巡查班長持館代玉郎"默默致意時的心情
那個紀念碑位於一段密林之間.
密生的藤蔓在林木上糾纏扎掙向上,
走過        確實感受到那股極為悲涼的苦悶.



來到斷崖駐在所
隊伍再次小歇一番
無奈寒氣逼人,迫使大家早早上路



此去,大部份時間均是在暴露感極大的斷崖上獨行,
仰望直削而下的斷崖,恍神是因為高度與恐懼交雜.
俯瞰傍溪貼崖而行的中橫公路,
雙眼所及與腳下所踩的古道都是人定勝天的代表,
這些驕傲是由多少家庭多少人的血淚所交織堆疊而成。
而今大地反撲,早已把人定勝天這句金玉良言給狠狠劈碎.




小心翼翼慢步經過




昔日行至大斷崖:〝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 〞
站在落差約1200公尺高的錐麓大峭壁斷崖上,
仰望700公尺峭壁,俯看500公尺的深崖,
它真的給我們在視野和心靈上產生極大的震撼!



摒息



凝神


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努力,
將這條臺灣極重要的古道修護,讓我們如此容易到達,真心的感謝!

從斷崖駐在所到此段是整個錐麓古道展望最美的地段,
下方的橫貫公路及遠方的層層山疊都是令人驚嘆的美景,
但可也要特別小心,因為山徑狹窄,
且山壁岩石偶爾有突出的情況,
背包過大過高,轉身交會若不小心真的容易發生危險,

再度強調    有懼高症的朋友   實在不宜前往、年幼兒童亦不宜。



你想起那時走在燕子口與九曲洞,
仰望絕壁所勾勒的一線天,
想像錐麓斷崖的高不可測,
瞇著雙眼找尋直逼天空的岩壁上那道淺淺刻痕。
而如今你身處斷崖之中,探頭望著山壁夾峙的河谷,
貪戀它的柔美與磅礡;
抑或站立於轉彎突出處,迎著太平洋颯然襲來的風,
幻想能不辭辛苦抵達那些昂然兀立、直上雲端的山峰。
引用自:
quaza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這段天空步道,遠比下方的舊中橫還要壯觀.

當初這條路的修築,據說嚇跑了許多內地來的工人,
遷居至富士村的太魯閣族人「Lugin」還記得,
工人們將繩子綁在身上,從山頂逐步降下,
一鎚一斧地,鑿出一個可供立足的點後,
再繼續敲鑿或點燃火藥……。

行走在今天的大斷崖上,景致和當年所見可能相差不多,
往下看是500多公尺深的溪谷斷崖,
仰頭向上有著 350公尺高的陡峻絕壁,
相當於170層高樓的大斷崖路段,路寬卻不過1公尺,
最窄處僅30公分,
佇立在山谷風拂拂的斷崖上,將身子微微向前曲伸,
眺望山下中橫公路有如火柴盒小汽車般的車行,
真是一生難得一次的華麗冒險。

引用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fe/travel-1.htm



在與肩同宽的天空步道,跪下,
讚嘆這懸空,生長在惡劣環境下的小生命.
它不畏艱困,奮力綻放




參考資料1:

找到一篇錐麓古道文章,很棒的貼切描述,大家看一下
quazarkid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參考資料2:

錐麓古道:
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東段,從燕子口~荖西溪的慈母橋全長10.3公里,於1915年完工,全線設有巴達岡駐在所、斷崖駐在所、及錐麓駐在所。

歷史往前回溯,近百年前,大正三年(1914年)是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任期由1906年~1915年),鐵腕理蕃五年計劃(1910年~1914年)的最後一年,發動了討伐立霧山的太魯閣社蕃,成為五年理蕃中,最後一役,也是最為慘烈的一役–「太魯閣征伐戰」。
佐 久間左馬太親任討伐軍司令,率軍警及附屬工役共二萬多人,兵分二路夾擊立霧山上97社、1600多户,約9600人的太魯閣東賽德克族,此戰役長達74 天,最後雖降服了太魯閣族人。但佐久間左馬太也在此役中,於1914年6日26日巡查時意外跌墜「絲羅荷負幹斷崖」受重傷,從立霧山上用擔躺架,被抬回 來,一年後傷重致亡。
儘管「佐久間左馬太」勇猛強悍,但也敵不過歷史的宿命。

正如日本詩人「西行和尚」的詩句:

在超脫世俗的心裡,
悲哀突然湧上心頭,
只因水鳥從沼澤飛起,
在秋天的夕暮。
諸行無常,盛者必衰,驕縱蠻橫者
來日無多。正如春夜之夢幻,
勇猛强悍者終必滅亡,
宛如風前之塵埃。

走在錐麓古道中,思索著 施叔青女士「風前塵埃」這本巨著,侵略強權者用武力鎮壓人民,但也鎮壓不住人民之心。歷史的時光,百年後,古道重現,走在路上,一點一滴體會出自然的道理「勇猛强悍者終必滅亡,宛如風前之塵埃。」

討伐結束後,在日人在山區中,設立了19個「蕃吏官吏駐在所」48所「隘勇監督所」「7座砲臺」,防太魯閣族人再造反。

同時也分區分段,開山鑿路,從太魯閣口,架「鐵線橋、棧道」從懸崖、絕壁中,一磓一斧地,開鑿出供一人行走的軍備道路。
從花蓮、太魯閣、布洛彎、天祥、卡西寳、關原、合歡山、霧社的「合歡越嶺古道」至1935年全線完工,計費時21年。

這 條穿越高山、飛崖、狹瀑、縱谷的軍事道路。戰事結束後,日人為加强對太魯閣原住民的監控統治,拓寬原有30公分的山徑,修築成90公分寬的理藩道,自此 「合歡越嶺古道」成為部落間往來的道路,最後發展為觀光道,往返旅人絡繹不絕,沿途設有駐在所、番童教育所、療養所、俱樂部……當年盛況可見一般。

以上資料摘自登山補給站safa


相關文章: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一)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二)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三)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四)


天空步道 錐麓古道記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