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登山中常見的傷害及緊急處理


【登山小常識】
http://home.pchome.com.tw/travel/greenpeak/new005.htm
 

登山中常見傷害及處理(以下轉載自:急救手冊及安全登山手冊)

【扭傷】

關節附近的韌帶和組織,突然受到扭曲或拉址時,會造成關節扭傷。
步行於凹凸不平山路上如不小心,一腳踩空或陷凹洞,或沒有踏穩在石頭上、
或由高處跳下,腳部不小心翻轉而造成,很容易就會發生踝關節扭傷的現象,
而影響整個行程。
由於構造和作用力的關係,當我們腳向下彎曲時,
很容易使腳掌翻向內側(外翻),而使踝關節的外側韌帶或肌腱受傷。

有些扭傷較輕微,有些則可能造成嚴重組織傷害,
若與骨折不易分辨時應以骨折的方式處理。 

症狀
1.關節附近疼痛,移動時疼痛加劇。
2.關節附近腫脹,有瘀傷。 

處理
1休息,立刻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將傷肢抬高,此時千萬不可推拿,
 否則可能加重其損傷。
2支持傷肢於適當位置,用彈性繃帶或毛毯包紮加壓。
 壓力適當均勻,太鬆達不到壓迫及固定的效果,太緊會影響血液循環
3冷敷,儘快用冰袋或冷濕毛巾冷敷,不可浸在冰水中,
 每二十分鐘休息十分鐘,使用這種間歇性的冷敷直到送醫或受傷
 己超過24小時。
4在室外發生踝關節扭傷而不可能照以方法處理時,不可脫掉鞋子或靴子,
 以踝關節扭傷包紮固傷處理。
5疑似骨折的傷者,應以骨折的方法處理。
6輕度扭傷,24小時後可熱敷,每次二十分鐘,一天一至二次,
 熱敷之後傷處仍應包紮固定,抬高及休息。 


扭傷後勿按摩

不小心扭傷後,不少人習慣按摩扭傷的部位,以減輕疼痛。
但過了一會兒,疼痛加劇,關節也會明顯地腫起來。
主要是因為患者在關節扭傷的急性期進行了不恰當的按揉。

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先局部冷敷,以減輕傷口部位的充血程度。
此外,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及時治療。 

專業觀點

急性扭傷 謹記RICE

任何部位,不論是關節、結締組織、甚至全身何處,挫傷、扭傷、打傷等,就會對組織產生傷害,會把血管弄破,尤其是表皮、細微的血管最容易破裂。此時血液、滲透液等會慢慢的流出,但有時肉眼看不出來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既然有微血管破裂,雖然不見得看得到傷口,仍必須壓迫在患處上,把破裂的微血管壓住,讓滲透液流不出來。壓住傷口也會讓血小板在傷口處凝聚,達到止血的作用。

如果不壓迫,又加以按摩或揉搓,等於是把即將凝聚的血小皮又搓開,組織液又流不出來,使患處更腫,更難消腫。如果患處是在關節部位,組織中太多的滲透會讓關節攣縮的機會增加,降低關節的活動度。

扭傷的拉扯會把橕韌帶撕裂,血管當然會破裂,在扭傷的急性期,一定要謹記RICE
〈休息rest 冰敷ice packing 壓迫compression 抬高elevation〉
的四大原則,其中絕對沒有『按摩』一項。 

扭傷處理的程序(R.I.C.E)

立刻停止走動,讓受傷部位休息,抬高、冰敷、外用彈性繃帶、毛巾、布條綁起來,施以適當壓迫作用。幫助血管的收縮,減少出血腫痛的趨勢。即達到止血、止腫、及止痛的效果。

扭傷分級及處理:

第一度韌帶扭傷:
祇有極少數韌帶纖維受傷,輕微腫脹或瘀血、功能不受影響、
小心行進避免再受傷。

第二度韌帶扭傷:
相當多的韌帶纖維受傷,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功能會減弱。
在韌帶尚未癒合前,必須施予適當保護,如施以運動傷害貼紮法。

第三度韌帶扭傷:
韌帶完全斷裂,有不正常關節鬆脫或不穩現象,須用護木或支架來保護。

 

踝扭傷的預防:

(1)  鞋子的選擇:
(a) 鞋子與地面相互作用:選擇穩定性、貼地性、與防滑性高的產品。
(b) 鞋子的品質與結構。
© 鞋子的大小與合腳性。
(d) 鞋子與穿鞋者的相互作用。

(2) 踏足點的選擇與步法的運用。

(3) 踝關節的貼紮(Taping),可預防再度扭傷,而能在支撐保護下步行下山。

踝關節的貼紮法:
以織籃法、鎖跟法、8字法,來固定腳踝,防止內外翻的動作,保護韌帶。

(4). 預防性運動:
腳跟肌腱的伸展運動,放鬆肌腱避免腳踝內外翻轉而受傷。


【肌肉拉傷】

肌肉拉傷是因肌肉受到過度伸展或突然運動,造成過度伸展或可能發生撕裂。
舉重物用力不當姿勢不正確時或運動過度,都會造成肌肉拉傷。 

症狀

1.受傷處感覺刺痛,疼痛會向外延伸,肌肉可能僵硬或痙攣。

2.傷處腫脹 

處理

1 讓傷患以最舒服的姿勢休息。
2 穩定並支持受傷部位,抬高傷肢。
3 拉傷12小時內採取冰敷。如果 背部肌肉拉傷傷患痛得無法移動,
 讓他躺在硬板上,背部冷敷,尋求醫療救護。
4 如果對傷患情況不確定,按骨折方式處理。
5 送醫治療。 

背部拉傷時

如果傷病者感覺極痛,拒絕移動,可讓他躺在硬地板上,並召請醫護救助。
如對傷害的嚴重性有疑慮,應視同脊椎骨折處理。

【脫臼】

脫臼係指關節處的骨骼移位,通常發生於遭到強力的直接打擊時,
或者骨骼發生異常扭轉而產生間接壓力時。
此外,肌肉突然收縮也可能引起脫臼。

最常發生脫臼的關節是肩、肘、拇指、手指與下顎。有時,
脫臼和骨折很難區分,甚至無法區分。這時,仍應視為骨折處理。 

症狀

1.關節及附近嚴重疼痛。
2.傷處無法移動,關節處維持固定的姿勢。
3.傷處腫脹,隨後出現瘀血。 

處理

1.設法支撐住傷處,讓傷病者有最舒服的姿勢。使用繃帶或懸帶加以固定。
2.立刻移送醫院。不要企圖使變形的骨骼恢復原狀,以免進而傷及附近組織。
如對傷勢有疑慮,應視為骨折處理。

 

【膝關節軟骨移位﹝膝閉鎖﹞】

膝關節有二塊半月形軟骨,其中之一可能發生移位或撕裂,
通常發生於運動意外中,譬如用力踼球而未踼中時。
從樓梯滑倒,單足站立時轉身,都可能造成這種傷害。

症狀
1.膝部嚴重疼痛,通常會感到內部作痛。
2.傷膝會維持一定的彎曲姿勢,無法伸直。
3.可能出現腫脹。 

處理
1.以最舒服的姿勢支撐住傷腿。不要改變膝部彎曲的姿勢或想使它伸直。
2.在膝部四周放上軟墊,保護傷處。用繃帶固定時,必須緊到能支撐膝部,
但不可過緊,以免引起不適或影響循環。
如果有必要,將腿傷的腳放在正常腳上,以繃帶包紮住腳踝,使傷膝固定。
這時應在腿下及四周加護墊,譬如枕頭等。
3.維持處理姿勢送往醫院。

 

【抽筋】

抽筋是指肌肉突然、非自主的收縮,會引起疼痛。
如果運動時肌肉的協調不良,運動時或運動後受寒,體內的鹽分大量流失,
嚴重出汗、下痢或嘔吐造成大量體液流失,或在睡眠中,都可能發生抽筋。
鹽及水分流失引起的抽筋,與因熱引起的虛脫有關。
這種狀況通常只要拉引肌肉就會復原。先使傷處打直,然後輕輕按摩。
處理不當,不但增加抽筋者痛苦,還可能造成運動傷害。 

肌肉抽筋的原因:

(1)  肌肉或肌腱的裂傷:
當肌肉或肌腱不論是由內外處所造成裂傷,往往這種裂傷不嚴重,
因此從外表不易查覺。受傷肌肉或肌腱為保護自己,或受傷後所產生的刺激,
會使肌肉發生持續性的痙攣性收縮,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抽筋。

(2)  鹽分流失過多:
如果未能及時補充,會使運動神經產生不正常的興奮作用,而刺激肌肉發生痙攣。

(3)  局部溫度變化太大:
突然將肌肉暴露到溫度太低或太高環境,都容易產生痙攣性收縮。

(4)  局部循環不良或過度疲勞:
衣褲襪子或護具穿的過緊,往往會阻斷肌肉的血液循環,造成局部的缺氧、及二氧化碳、乳酸和其他代謝物大量堆積,以致肌肉發生僵硬,抽筋現象。

(5)  心情緊張或肌肉協調不良。

(6)  其他不明原因。 

症狀
1.傷處疼痛。
2.傷處肌肉有緊張或抽搖的感覺。
3.傷病者無法使收縮的肌肉放鬆。 

處理

首先停止活動,坐下或躺下休息,設法使痙攣肌肉,緩慢而持續地稍微拉長,
使它到達應有的活動角度即可。
切忌用力叩打肌肉,或把肌肉過度拉長,或間歇性抖動。
會增加患者痛苦。並有肌纖維斷裂,或肌腱撕裂的危險。

輕微的按摩,使靜脈回流增加,以利廢物排除。
局部的熱療或噴一些鬆筋止痛的藥水或藥膏,也相當有效。

1.發生抽筋時,不要緊張,先檢查並確定何處的肌肉
產生痙攣,在針對此處的肌肉加以處理。

2.發生肌肉痙攣時,通常只要向相反的方向牽引痙攣
的肌肉,使之拉長,一般疼痛都可以得到緩解。處
理時要注意保暖,牽引用力要均勻,切忌暴力,以
免造成肌肉的拉傷。

3.腹部肌肉痙攣時,可做背部伸展運動以拉長腹肌,
還可以進行腹部的熱敷及按摩。

4.小腿肌肉痙攣時,可伸直膝關節,勾起腳尖同時雙
手握住腳用力向上牽引即可。

5.游泳中發生肌肉痙攣時不可驚慌,可先吸一口氣,
仰浮於水面,並立即求救,在水中自救的方法是用
沒抽筋的一側手握住抽筋的腳趾,用力向身體的方
向拉,同時用抽筋一側的手掌按住抽筋腿的膝蓋上
,幫助膝關節的伸直,待痙攣緩解後,在慢慢游向
岸邊。

6.手抽筋
柔軟但堅定的扳直手指,然後輕輕按摩。

7.大腿抽筋
使膝部打直,一手放在腳跟下抬高腿部,另一手由膝蓋上向下按壓。
輕輕按摩抽筋的肌肉。

8.小腿抽筋
使膝部打直,輕輕抬起傷腿,把腳板拉到和小腿成直角就行,
不要彎曲過度造成害。輕輕按摩抽筋的肌肉。
將腳掌扳成90度以伸展肌肉即可,勿過度拉長,反而造成傷害。

9.小腿抽筋,腳板不可超過90度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不可用力叩打肌肉或間歇性踢其腳底。

10.腳抽筋
將腳趾拉直,協助傷病者利用大腳趾底部的肉球站立。
輕輕按摩腳部肌肉。


 肌肉抽筋預防方法:

1.要加強身體的鍛鍊,提高本身之健康狀況及身體
素質,尤其應注意耐寒力及耐久力之增進。身體情
況不佳時,特別是疲勞和飢餓時,不要進行劇烈
運動。

2.運動前,必須認真地做好準備動作及暖身,對容易
發生痙攣的肌肉可先做適當的按摩,不可突然進行
緊張用力的動作或劇烈的運動。

3.在高溫或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時,應是當的補充電
解質,身體疲勞時,應有充分的休息再進行運動。
游泳下水時應先用冷水淋浴,並做暖身運動。使全
身肌肉逐漸適應冷水的刺激,水溫過低時,游泳的
時間不宜過長。

4.預防勝於治療,當發生肌肉痙攣時需鎮定並小心
處理,運動時更不可以勉強。

重點摘要如下:
(1)  不要過度疲勞。

(2)  適當補充鹽分。

(3)  做熱身或伸展操。

(4)  避免穿著太緊衣物或護具。

(5)  放鬆心情。

 

【水泡】

崎嶇山路,長程的步行,若鞋、襪處置不當,腳底因受摩擦而起水泡,
經常困擾著登山人。

(1) 會長水泡地方的皮膚多具有較厚的角質層,如手掌或腳底,
其他部份皮膚當床擦產生時,會脫皮而不生水泡。

(2) 易起水泡的皮膚往往和深部組織黏得較緊,受到摩擦時不能和表皮
一起移動而裂開,組織液迅速進入此裂縫而成水泡。

(3) 非常乾燥及潮濕的皮膚,由於摩擦力較小,皮膚裂開機會也小,
相對的,適度潮濕的皮膚(如步行一段時間開始出汗的腳底)最容易
起水泡。

(4) 研究發現,皮膚的溫度增高時,產生水泡的速度較快,
步行中的鞋子因熱度作用,排熱不佳而有較高的溫度。

處理

最好的方法應當是保留水泡的頂部表皮,也就是說不要打破水泡,
宜用乾淨無菌空針或消毒的細針將液體抽光,使水泡的頂部和底部重新相連,
不僅使疼痛減到最低,又可預防細菌感染。
在表皮未完全再生前,使水泡擴大。

如何預防水泡的發生:

(1) 活動時穿兩雙襪子,裏面最穿薄細且貼腳的襪子,
外面再套一雙厚襪,這樣子可把活動中腳與襪的摩擦,
轉變成兩層襪子間的摩擦。

(2) 內層襪的材質宜纖維細密,排汗快速,而更要能降溫。

(3) 活動前灑入乾燥粉在腳底。

(4) 選擇大小及寬窄合適的登山鞋。

(5) 新鞋請先試穿多次,在腳部適應之前,勿作長程的登山活動。

(6) 長期的登山活動,應勤換襪子。

(7) 在感覺皮膚異樣時,即使用貼布來保護,而非等到起水泡再處理。

2 則留言:

  1. 飛天旋轉小肉肉2006年12月15日 下午6:18

    =D> 謝謝!!
    很棒!!很重要的知識!!!!!!!! @};-

    值得珍藏!!!

    回覆刪除
    回覆
    1. 每回上山,我都會再重新複習一次,
      在山上如果出了狀況,能自救救人,或者是把傷害控制在最低.
      這跟買保險是一樣的重要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