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船 和 它的船長 毛毛哥
2010/1125 工作日誌
第六池的池主 泥蛙蛙
泥蛙蛙接受建議,在防漏作業之前,先自行搬家。
因不明原因漏水已經完全乾涸的第六池
在移除了台灣萍蓬草和水車前,台灣水蕹之後
開始重新池底晶化的作業(註1)
理論上:
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粘土,覆土30至40公分,再壓實即可達到防漏目的
因此在施工上,可利用人工或機具(依照現場施工條件而定),
同時擾動池水及踩踏或碾壓池底,並將受到擾動的泥漿水潑灑至邊坡。
然後,靜置池水,讓水中懸浮 物沈澱,致使表層土壤晶化成一不透水薄膜,
此時可進行水位觀察,如在兩天內水位下降在10公分以內,則可進行覆土,
如水位下降超過10公分,則需再進行一次晶化程 序。
不過,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
到底水是從那兒漏掉的?不一定是池底
也可能是邊坡,那就麻煩了。
這天請小張魚來當"牛 "(註2)
因為池底底土十分溼潤,所以沒有加水
先進行第一階段的踩實
在加水的池底反覆輾壓,使之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母牛踩完再換公牛踩!
一行行的細細踩踏之後,
再換方向,橫行再踩一次,
來回不斷反覆著同樣的動作。
這真的蠻吃力的。
尤其是雨鞋深陷底土中,要拔出來之際!
這才深刻體會到牛和農人耕耘時的辛苦!
「池底晶化」
俗稱「牛踏層」,
是用腳將泥土採爛,重新排列土壤分層結構以堵住土壤細縫,
用天然的方式阻絕池水滲漏,
而不用傳統的防水方式如水泥、塑膠布防水布,
就像古早水牛犁田翻動土壤一樣。進行不透水層的施作,
也就是「池底晶化」的程序。
晶化過程中,池體要能蓄水,人員必須穿起雨鞋在池體裡不斷的踩,
要讓池底的泥巴愈來愈緊密 ,讓池水不會流失,才能蓄水種植水生植物。
晶化的程序當中「踩踏」的步驟最為重要且費時最久。
晶化的工作其實就是池邊池底的土踩踏成泥漿(微小顆粒分子~)
沉澱後會把原本泥土的孔隙填滿就自然不會漏水~~,
只要土層夠厚~~晶化底層的作法~才是最環保最永久的作法。
11月廿九日去巡視,又漏光了
白忙一場,明天再去重做晶化吧
當成健身運動好了
移植後的水車前,用粉紅色的鮮花引誘著過往的蜂蝶.
不知名的水草
瓢蟲的寶寶在黃花鳶尾上,成群的掛著.
他們即將成為去除蚜虫的大幫手
不過27日去工作時
這池畔一大排的黃花鳶尾都被羊給吃光了
我的天啊.......
天有不測風雲,大約就是這樣的.
老天派來要吃蚜虫的瓢蟲,
都被那白吃的羊給吞掉了.
法客!!
某種石龍尾
27日.有位奇怪的先生問我,
這是台灣原生種的芡嗎?
台灣的芡和大陸的芡,有沒有長得不一樣?
這一點我是不大清楚(台灣原生種的芡,說不定也是漢人拿過來種植的)
不過,是不是台灣原生種?我倒覺得不是水生池的重點.
就像走在路上,您不會去管人家是台灣原生種,還是大陸後來種.
不都是住在台灣的人嗎?
註1:
行政院農委會95 年度「農田水利生態工法研發」 細部計畫四 - 55 -
三、埤塘防滲工法
常用的防滲工法包含了地工止水膜(防水布)、皂土布(皂土)、黏土層及晶化防滲處理(牛踏層)等,比較各類工法對生物棲地的友善度後,選擇採用最天然的晶 化防滲處理工法;直接利用現地土壤,配合機械的擾動與壓實後,重新排列土壤分層結構(圖5-1-7),減少土壤顆粒間的孔隙,有效降低其滲漏速率,形成水 域底部的天然防水層,作為構築水域生態棲境的重要基礎步驟,更有利於水生植物根系發育、底棲生物成長及生物地質化學反應的進行,使系統具有更大的恢復彈 性,且能融入更大幅度的生態自我組構過程。
晶化防滲處理的作業流程包含了前置作業、加水軟化、擾動壓實、以及沈降密實等步驟。
1.成分分析:
確認土壤成份對於基地保水性及地力的影響,進而針對可能遭遇的問題研擬各項作業對策。
2.前置作業:
整地過程中如發現有大型廢棄物,應即時予以剔除,以確保晶化防滲作業的效果。
3.加水軟化:
加水使土壤充份溼潤軟化,以利攪動作業進行。
4.擾動與壓實:
怪手、堆土機等重型機械進行作業,充份揚起淺層土壤中不同粒徑的顆粒,並夯實底層土壤。
5.沈降與密實:
透過重力式的單顆粒沈降、層沈降與壓密沈降作用,使土壤結構依其沈降速率的不同而呈層狀分佈,有效減少水份的入滲作用。
註2:
取自書摘:"當青蛙來敲門"左岸電子報第十八期
基地範圍的整地工作大致完成了以後,生態農場的輪廓雛形遂已逐漸浮現。此時較大的一部挖土機便先行退場,留下小乖乖一「手」獨撐大局,進行細部的地形整塑工作,以及溼地的池底晶化作業。……
至於所謂的「池底晶化作業」,是指構築溼地之時,將水池底部的土壤均勻晶研的過程,使水域的底部能蓄涵水體而不漏失。以人工溼地的施作而言,這種做法 能夠達到極為貼近自然的底質狀態,可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態工法」。它的原理也並不困難,乃是運用物理上的的「層沈降」現象。「想像手中有一杯充滿不同粒徑 懸浮物的水,稍加搖晃後再靜置片刻,我們便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結果……」強國倫老師打了個比方:「固體顆粒會依照粒徑的大小先後陸續沈澱,呈現出分層降積 的狀態……。」
同樣的道理,若想在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裡填土蓄水,我們可以將土壤加水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一邊讓土壤顆粒陸續沈澱,一邊伺水緩緩逸流,如此細小的微粒 便會隨著水體的滲漏而被帶入底質的細小孔隙之間。待最後一層微粒隨著最後一滴水完成沈降作用,所有的孔隙也均已得到填補,此後再加水進來就都不會散漏了。
將上述的原理運用到溼地的構築,我們就能以自然的底質營造出能夠蓄水的池體環境。田野規模的溼地營造有時還會再加上曝池的程序,即經過一段等待的時 間,讓池裡的水分充分蒸乾,目的是要讓底質的土壤顆粒更加緻密。但如果水池的面積不大(譬如庭院中的水池),在加水攪拌之後的等待沈降過程中,則可以用踩 踏的方式讓底土更為緊密,以達蓄水的功能。傳統的農業裡這項工作多半是借重牛隻來幫忙,在水田地面踩出一片「牛踏層」;今日的農夫們則以「鐵牛」代勞,在 加水的田地上反覆輾壓,使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應用於構築溼地的晶化工法是文賢老師自行研發的施作模式,這使得他的作品迥異於國內其他的人工溼地或一般的生態池案例——不需要鋪設任何的人工防水界面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漏效果。提到人工溼地,許多單位多半會以不透水布或水泥混凝土打底的方式施工,以克服止水防漏的問題。但是這樣做會使得溼地系統內部的生態機能大打折扣,即使客土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的底質環境。
天然的溼地底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可說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延伸閱讀:
:) ....原來如此啊
回覆刪除上了一課
今天去看,又漏水漏光了
刪除阿娘喂......
我也是邊做邊學啊...... :P
:) .....可能真的要牽頭牛來踩!
回覆刪除牛郎還是比不上真正的牛"夠力"....
刪除看牠的蘭弗大小就知道了
菁寮庄有水牛,不過我不好意思去借來耘"田". :P
小張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一陣子沒來逛逛您的部落格了,
最害怕的問題還是出現了!本來想說第六池不會漏水了,就等第一池得注水系統做好,環境就大功告成,
再來就專心來帶小朋友經營水池了,真是無法盡如人意,不過帶小朋友經營水池的事還是得加快腳步。
近日永續校園和活化校園的事即將告一段落
再來就可以試著培訓經營小朋友整理水池,屆時還要請小張老師指導我們維護與經營的重點及注意事項
不然我怕會像羊一樣...該吃的不吃....幫倒忙
主任您好
刪除我這星期比較多工作,暫時還抽不出時間過去看看
不過第六池會漏早是意料中事,
因為當初黃老師就有講過他曾是完全乾涸的
所以我一直是有心理準備的
上星期下去踩了三次
可惜表土太淺了
就算用工具去推泥漿水,一樣沒有效果
若有機會,不妨叫一兩車沃土(田土)
倒入第六池的漏水部位
再來踩看看能否止漏?
因為牛踏層要至少卅~四十公分深
現在第六池的黏土頂多五~十公分高
不過就算漏水不管他
讓其他親水植物去佔領他,或種一些可以水陸兩生的景觀植物
感覺好像也還不錯,至少省事了一點
等雨季來了,再來看看要怎麼弄.
試著培訓經營小朋友整理水池,
屆時還要指導維護與經營的重點及注意事項
這個一定沒有問題的,請主任放心 ;)
後續記錄還有,只是沒有空放上來
我會找時間再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