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四)






2010/1114  工作日誌



野蓮達人 銘哥 討論過後,
還是決定放養少數的紅腹蠑螈進入第五池,
目的是測試外來種蠑螈對水生池的生態影響,
並且期盼他們可以對某些危害水草的"害虫"有制衡的作用.




望著瘦小的身影消失在水草叢之間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後記:隔了一週,發現一隻蠑螈的屍體,其餘的都人間蒸發??
    不知道是不是被水鳥給啄食了,害虫一樣....頗多




第六池再度出現金寶螺卵塊
實在是不大好的消息
把卵塊全數取下




第四池的池底開始出現少數的水網藻




藻類滋生的現象背後其實是水質的問題,
認為既然是「優養化」,那麼就應該盡量減少水體系統內部的養分含量,
譬如盡量移除沈積的有機物,或者大量換注新水以求稀釋養分元素濃度。
如此的做法固然可以降低養分含量,使水體轉趨貧養,
但在準貧養的階段若未能精確控制養分濃度,
將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元素支持水生植物族群,
反而容易導致高等維管束植物與藻類之間的競爭更趨弱勢,
結果依舊是藻類盤據肆虐......
藻類和水生植物之間的競爭消長是必經的過程,
雖然在這個階段裡,溼地也許不見得能立刻擁有美侖美奐的外觀,
管理者只需協助水生植物排除被大量藻類覆蓋妨害生長的問題。
等到水生植物生長佔了上風以後,令人不悅的藻類自然就會逐漸消失了。。。。。





密植的水草是克制藻類滋生的方式之一
一旦水生植物族群取得生長優勢時,
少數的藻類就不會看起來那麼刺眼了
所以在水生植物尚未取得優勢之前,
就必須以人為的方式來處理藻類問題.




神仙魚在撈除第六池水面上的滿江紅與浮萍
這些擴張勢力極快生長快速的漂浮植物,如果不限制在固定的水域,
一旦溢出大量生長,佔據水面遮蔽日照妨害氣體交換,
就會造成沈水型水生植物的死亡.
更嚴重時還會造成水生動物的缺氧死亡.

很奇怪的是大多數的水生池營造,
都還是把這些優勢植物列入其中?




窄葉澤瀉.生長得很慢
不過卻適應的很好
期待明年可以看到他的沈水型幼苗出現.




野外採集移植的紅辣蓼,也開始應景的開出豔紅的花兒



end









2010/1117  工作日誌



把校園中帶回來的水網藻餵給大和沼蝦試吃
想不到這大和沼蝦對水網藻之瘋狂喜愛,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
數百隻蝦一擁而上,一大團水網藻在瞬間被吃完

一般來說大和沼蝦消滅藻類的能力,強大得令人瞠目驚視。
尤其是對珪藻和線狀藻類,具有莫大的消滅作用。
除了大和沼蝦可以食藻之外(Caridina japonica)、
多齒新米蝦(Neocaridina denticulate)
則以價格低廉而排名水族箱食藻蝦第二名

不過以大和沼蝦的售價來說.
實在不適合大量放養在水生池中,
而且他無法在完全淡水中完成繁殖.
還是只能以多齿新米蝦這類的原生種小蝦來做為放養的對象.

淡水黑殼蝦學名以多齒新米蝦 (Neocaridina denticulate) 為主,
而台灣米蝦 (Caridina formosae)、擬多齒米蝦 (C. pseududenticulata)
也被統稱為黑殼蝦,體型約在2-3公分之間,
會以很高的繁殖率來穩固其族群數量。






王蓮再度長出新葉
這次只被打破一個洞
可見學校的道德勸說已經開始在小朋友之間發揮功用了




隨著植物的繁盛生長,
新移民也越來越多.




第五池的龍骨瓣莕菜
隨著水位的下降,而開始準備”登陸”了
紅螞蟻就沿著推移帶的水線,爬上了莕菜.
在葉片上頭打獵覓食著.

第五池在當初建造時
基於某種不明的原因,池底堆置許多建築廢棄物,
堆積在防水布之上的底土少之又少.
所以現在大部份種植水生植物的”客土”,
都是我去挍園中搜括而來的.

細又狹長的造型,讓人覺得第五池其實應當中一條淺溝.
而目前他的身份確實是一條溝,連結著第六池與校外的圳溝.
我們把水溝的水用泵浦打入第五池當中,
由池東往池西流動,再經由末端暗管排放到第六池裡頭.

因為灌注的瞬間水流量極大,所以大部份的水都是快速流動到第六池 
所以草溝應該發揮的諸多功效,在這裡並十分不明顯.
但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因果關係出現.
因為是從圳溝抽取水源來補充池水的不足,溝水中帶有許多有機質,
包含農業用廢水,家庭廢水,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的灌溉餘水.
這些阿里不達的東西大多都被第五池的諸多水生植物給攔截下來了.
再加上全日照,這藻類就一發不可收拾.




天然的溼地底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
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
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
可說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
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
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
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
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
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
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取自書摘:"當青蛙來敲門"左岸電子報第十八期

觀察第四,五,六池的三個月演替過程
就可以發現,在第五池中因為池底土壤最少(堆滿了廢建材)
所以他的水質變化也最劇烈,經過長時間的日照之後
池中經常長滿了各種藻類,很難根除

而第四,六池則是常保清澈見底的
第六池也許是直射光線較微弱不利藻類生長
不過第四池的條件和第五池相同,卻是只有極少數的藻類在池底滋生。
這與鄰近的第五池(藻類猖狂)成了強烈的對比,

可見日照,底土的厚度,池水深淺與水生植物的密植,
都和藻類生長有直接的關係





某一種水丁香的花




小艾克草長出了水面的浮葉




百葉草的紫花,己連續開了一個月




原先在第六池被啃食得很慘的黃花荇菜,
移植到第四池之後,有了大肚魚和鬥魚的保護
重獲新生,恢復往日的風釆.



end

延伸閱讀: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一)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二)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三)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四)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五)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六)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七)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八)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九)



菁寮國小生態池觀察與維護記錄(十)


@  菁寮國小生態池變身大作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