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達悟人造舟,絕對是一件莊嚴的事,不僅在進山選材的精神上,有著深厚的家族傳承及神靈信仰,甚至在建造的過程中,更有著許多讓現代科學驚訝的技 術,更重要是造舟更是一種人際互動,從豬隻、竽頭的養殖分送,到親族的迎賓道賀,嚴謹的說,那是根植生活的文化事務,每一道環節都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但是生活祭典轉為文化表演,落差會有多大呢?.........by munch
一字一句用心閱讀這篇文章之後,
心裡有很多感想, 像颱風來臨時的天空一般,千萬暗雲糾纏在一起
我想這種念頭一定不只我有,只要關心蘭嶼的,心裡向著蘭嶼的朋友們,
一定或多或少都會像munch大哥一樣,
對蘭嶼的未來,憂心忡忡.
就像我的好兄弟阿嵐,每回見到我回到家,總是心事重重的告訴我:
『你們都不知道,蘭嶼美麗的背後,隱藏著暗潮洶湧』
參加大船下水之前半年,曾回去參觀過張馬群先生和造船團隊的造舟工程.
那時就曾和一些在地的朋友,聊過有關大船下水儀式時對應觀光客的種種問題?
當時只談到船團針對外人照相收費的構想,以及觀光客的行為規範.
其實那時就很期盼部落的年輕人能夠在下水典禮前,
能夠分配一些導覽的工作,教育前來觀禮的賓客.
一方面可以讓來者是客充份了解飛魚,拼板舟與達悟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進一步可以約束觀光客,在典禮進行的過程中,不要過份的去干擾到大船下水活動,
但討論終究是討論,因為要怎麼去規範觀光客,真的很困難,
總不能像進入國家公園一般,要求入山者必先在檢查哨觀看保護生態宣導短片,
填完問卷,確認入山的人都知道相關規定,始可以准予入山.
很遺憾最後並沒有一個結論共識.
因為也許對船團而言,大船的順利建造及下水,才是真正的重點.
其他的觀光客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船到橋頭自然直.
忙碌而單純的部落,可能永遠沒有力量去解決這類煩雜的問題!!
這段話,munch說得多好啊.....
正當暑假旺季,每天忙碌的客船和小飛機,把遊客帶入蘭嶼消費當地風景,
然後這些遊客騎了機車,穿著時尚,在環島公路上奔馳,快樂享受難得假期,
有多少人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親近這座可敬的島嶼?
回想以前第一次來蘭嶼時,自已不也是抱著這種觀奇享樂的心態嗎?
直到第二年,第三年,我們已經融入了這裡的生活,
早上跟著老人家下田種地瓜,拔雜草,或者去芋頭田裡工作,
早上八點一過,超過35度的高溫,讓人以為自己已經快融化的那一刻,
卻看到了老人家在田地另一頭,曲著身子正勞心勞力的辛勤工作著,
慚愧的汗水刺痛溼濡的眼睛,最後掉落在這塊叫人真心疼惜的大地上.
累了熱了.和老人家坐在石塊圍成的矮牆上,見那如花蝴蝶般的遊客川流不息經過,
老人家心有所思的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下田了,也不願意出海,只知道陪遊客玩.
他的眼睛深邃如同碧藍的東清灣,裡頭有著深深的憂慮及不安.
在地的年輕一代,能不能堅持守住最後的達悟文化與保衛這塊聖地?
達悟人祖先數百年來,所交待流傳下來必須遵守的傳統禁忌,早被視為迷信.
有些年輕人甚至不願遵守,這又怎能讓老人安心的活下去?
達悟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了數百年之久,
在政府多年的無知政策破壞下,早已經受傷慘重,目前這種狀況還能再保持多少年?
能否有起死回生的妙方?我想,沒有人敢去真正面對這一個問號!
蘭嶼為什麼叫我這麼迷戀?不就為了前來學習那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係嗎?
猶記得第一回把頭深埋入海水之中,發現蘭嶼的美麗海底和台灣的相差甚遠,
我就深深受到了感動,在台灣已經消失的景象,在蘭嶼還是欣欣向榮著保存著.
但這只是我們井底蛙之所見,在當地的朋友來講,豐富的自然生態早已被破壞了.
海上,台灣的漁船,越區用流刺網濫捕魚群,或者電魚炸魚,
都只能靠部落的微薄力量去驅趕這些不懷好意的入侵者.
陸上,觀光客無情無知的踩踏,濫捕生物,任意的帶走自己屬意的物品,
留下了可觀的垃圾與污染.
《蘭嶼,沒有這麼廉價!也不該這麼廉價!》政府似乎在這方面永遠幫不上忙似的叫人無法信賴.
達悟文化的傳承,與經濟條件的改善,還有生態保育的協助與教育,
希望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多用點心思吧,
別老是只想到把台灣的那套觀光和賺錢的模式移殖來蘭嶼.
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啦
真正尊重達悟人,讓達悟人可以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過去所見溝渠多以混凝土為建構材質,如同小型「三面光」河道一般,
這樣的溝渠設施並不能為 環境留住水分,且景觀美質也因此受到破壞,
因此,在生態工法上可採用「草溝」的方式來取代傳統溝渠設施。
「草溝」就字面上解釋,就是如同草地的溝渠,
在設 計上,只要在高程上賦予變化,在較低漥之草坪設計出雨水的導引渠道,
於渠道末端設計管線收集,如此,不但雨水可自然入滲到草坪中,
多餘的雨水也可統一收集 處理,不僅增加地下涵養水分的功能,
景觀也因此能獲得改善。
生態池在水道連接的部位,也可以用草溝來代替明溝。
一般是設立在中水進入生態池的位置上。
而且草溝本身不要做成一直線,最好延著地勢彎延,
草溝本身的長度越長,可以處理的水量會越多。 在造景上也越豐富。
(但草溝長度需視水流量來決定,如果水流量不大,則要相對縮短草溝長度
以免水走到一半,就滲入地表。)
為水池設計給水、排水和循環系統,此地不宜大興土木工事,
只能賦予陽春的基本配備,必要時刻能把水洩掉就行。
趁著尚未蓄水之前,在各水池底部埋入排水管線,
排水管口以L型的彎管頭與垂直的水位標高管相連,且為活接而不黏死,
如此一來,利用垂直管的傾斜角度調整管口的高度,便能改變水位的升降。
而若要將水全部排盡,只要將水位標高管壓入池底,或者乾脆拔掉L型的彎頭即可。
有些人會質疑引用河裡的「髒」水注入溼地之中,不會污染生態環境嗎?
事實上,我們的觀念正好恰恰相反。
高污染濃度的水(只要不是含有毒性化合物或重金屬的工業廢水)
對於溼地來說不但不會造成傷害,
反而能夠經由溼地生態系統特有的微生物群所進行的生化作用,
將「污染物」分解成為「養分」,讓水生動植物吸收利用。
這正是「構築溼地」在歐美各國被推行的主要原因——
它除了生態景觀上的價值,還具有污水處理的功能!…
同樣的道理,若想在一個底部有裂縫的容器裡填土蓄水,我們可以將土壤加水攪拌後靜置一段時間,一邊讓土壤顆粒陸續沈澱,一邊伺水緩緩逸流,如此細小的微 粒便會隨著水體的滲漏而被帶入底質的細小孔隙之間。待最後一層微粒隨著最後一滴水完成沈降作用,所有的孔隙也均已得到填補,此後再加水進來就都不會散漏 了。
將上述的原理運用到溼地的構築,我們就能以自然的底質營造出能夠蓄 水的池體環境。田野規模的溼地營造有時還會再加上曝池的程序,即經過一段等待的時間,讓池裡的水分充分蒸乾,目的是要讓底質的土壤顆粒更加緻密。但如果水 池的面積不大(譬如庭院中的水池),在加水攪拌之後的等待沈降過程中,則可以用踩踏的方式讓底土更為緊密,以達蓄水的功能。傳統的農業裡這項工作多半是借 重牛隻來幫忙,在水田地面踩出一片「牛踏層」;今日的農夫們則以「鐵牛」代勞,在加水的田地上反覆輾壓,使形成膏狀的稠黏泥土。
構築溼地時的推移帶形塑與池底晶化處理
應用於構築溼地的晶化工法是文賢老師自行研發的施作模式,這使得他的作品迥異於國內其他的人工溼地或一般的生態池案例——不需要鋪設任何的人工防水界面 也能達到良好的防漏效果。提到人工溼地,許多單位多半會以不透水布或水泥混凝土打底的方式施工,以克服止水防漏的問題。但是這樣做會使得溼地系統內部的生 態機能大打折扣,即使客土也無法完全取代天然的底質環境。
天然的溼地底 土有所謂的氧化層和還原層結構,它們各佔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積,提供不同的菌種生存和作用。這些細菌的各種生化反應對於溼地生態系統的運作都極為重要,可說 是構築溼地的成敗關鍵。如果沒有結構完整的底土環境,溼地生態系統中的氧化還原作用便無從進行,化學物質便無從轉換和循環。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過量有機 物質持續沈澱和累積,便會造成水體的渾濁和異味,這也是許多失敗的人工溼地常予人觀感不佳的主要原因。
曾見有些號稱為「生態池」的人工溼地,不但底部以混凝土鋪設,池緣周圍還用水泥砌石,作成陡直的邊牆,有些甚至在裡外鋪貼瓷磚……。我們總愛笑稱那種水池根本就是「游泳池」,而非「生態池」,因為生態性的原則一項都沒有符合。
國內部分生態池施作工法並不生態
註3:以人工溼地為例,談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參考資料,請進入.
也有人已經想到藻類滋生的現象背後其實是水質的問題,認為既然是「優養化」,那麼就應該盡量減少水體系統內部的養分含量,譬如盡量移除沈積的有機物,或者大量換注新水以求稀釋養分元素濃度。如此的做法固然可以降低養分含量,使水體轉趨貧養,但在準貧養的階段若未能精確控制養分濃度,將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元素支持水生植物族群,反而容易導致高等維管束植物與藻類之間的競爭更趨弱勢,結果依舊是藻類盤據肆虐,…藻類和水生植物之間的競爭消長是必經的過程,雖然在這個階段裡,溼地也許不見得能立刻擁有美侖美奐的外觀,但是等到水生植物佔了上風以後,令人不悅的藻類自然就會逐漸消失了。…
1. 父子二人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裡一定沒有學問!」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人,口袋裡一定沒有錢!」
──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2. 晚飯後,母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廚房裡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後一片沉寂。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你怎麼知道?」「她沒有罵人。」
──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3. 有兩個觀光團到日本伊豆半島旅遊,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一位導遊連聲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而另一個導遊卻詩意盎然地對遊客說:「我們現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道。」
──雖是同樣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意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決定權在你。
4. 同樣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將來的志願同是當小丑。中國老師斥之為:「胸無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國老師則會說:「願你把歡笑帶給全世界!」
──身為長輩的我們,不但要求多於鼓勵,更以狹窄界定了成功的定義。
5.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學會體諒他人並不困難,只要你願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6. 一輛載滿乘客的公共汽車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在後面緊緊追趕著這輛車子。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說:「老兄!算啦,你追不上的!」「我必須追上它,」這人氣喘籲籲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因為不這樣的話,後果就十分悲慘了!然而也正因為必須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分展現出來。
7. 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乙:「的確可惡!你有沒有馬上報警?」甲:「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 叭。」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會不一樣。
8. 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的貨車司機搖下窗戶大喊一聲:「豬!」張三越想越氣,也搖下車窗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地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並且使別人受辱。
經過了漫長的等候,
雨水慢慢延著衣領流入身體,
站立的雙腳己經有點麻木了,
大船終於出現在街道的那端,
空氣間的熱鬧感覺,像是被瞬間點燃一樣,
很高興,能夠有機會,2008年六月,站在雨中的東清街道上,
親眼目睹這難得一見的十人大船下水儀示.
眾人抬著大船,向東清灣前進,
這種類似的景象,我也曾經在嘉義的塭港和東石看過,
那是一年一度的送王船,唯一不同的是王船將游天河,
十人大船卻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真的叫人滿懷感動!
看著大家齊心協力的那種樣子,內心真的澎湃洶湧.
大家一定要看看Si.Makasika所精心拍攝的影片
名稱:東清大船祭,
Si.Makasika還有許多深入精闢的攝影記錄片,
都在這裡,請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欣賞一下
謝謝Si.Makasika的分享,感恩
去了蘭嶼很多次,每次的時間都不長,
所以一點也不敢說 自己有多麼了解蘭嶼.
但是因為常和達悟老人家在一齊生活,一起工作,
所以或多或少可以明白他們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
傳統文化被現代經濟活動擠壓.
年輕一代在原則上的棄守,或者 離開小島,
農作不再被重視,
傳統的捕撈勞動大收獲極少,沒有人願接續下去.
拼板舟只能放在海灘上,望海興嘆.
我們站在灘上.
看著老人們意無反顧的把一人小舟划出海,
終於消失身影在波浪中
心想,達悟族終有一天,必將被完全漢化...
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那種難過......真的很難形容
一場活動,能夠喚起多少重視?
我想後續的能量,是緩慢釋出的,
期盼年輕的達悟人,可以在將來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