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生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 五)2010.05




2010/0516




台南地區從四月中那場雨之後,就一直天天天晴到五月中,
時序雖早已入梅,卻沒有一滴像樣的梅雨飄落下來,
每天都是卅度以上的豔陽高掛天空,
生態池缺乏活水源頭的滋潤,水位逐日漸低,
來到五月十六日這天,只剩池子南端還剩一點點污泥水.






侯老師打電話通知我們:水池乾了!

心頭一驚,怎麼枯得那麼快,

趕緊全家驅車前往土溝了解一下.





孩子悲天憫人的心,不忍見魚兒乾死,
換上雨鞋,踩著污泥在池中搜尋還剩一口氣尚存的小魚們.
雙手捧著小魚和蝌蚪,全部集中到這最後一塊小小的水坑中.





其他的區域,早已完全乾涸.
沈水性的水草多半已經枯萎,只剩挺水性的水草仍保留一點點綠意.
但是他們可以這樣曝曬多久?
新聞說,未來的一週仍沒有足夠的水氣.
我想情況並不樂觀.





希望土壤中的水份可以再撐上一陣子,
保留住根部的元氣,這樣若有及時雨降臨,
還可以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靠老天爺的臉色活命,有時真的是很悲情的.




兩隻大鯉魚,三隻鱷魚火箭,一隻筍殼,
暫時被安置在工寮的浴室浴池中,
他們是最幸運的一群,能夠有一方安全天地躲避天災.

但說真的,我寧可用這池清水,去救外頭那群瀕死的小魚小生命,
畢竟他們才應該是這個生態池的真正居民.

這種景象讓我直接聯想到了
國家動蕩不安時,受災的永遠是黎民百姓.
有效的資源,大多數還是掌握在特權的手中.





相隔不遠的稻田,仍有豐富的地下水涵養著生命.

老師說這些田,廿四小時不間斷的用深水井,不斷的泵出地下水,

這樣的情形已經一個多月了.

也這因為如此,讓生態池旁的那口淺水井,整個水脈都枯竭了.

當想動用地下水來救命時,這才驚覺,連一點點的水都打不上來了.



我看著這般的深水井,圍繞在四方,每一口田都有一具馬達在不斷的抽著水.
原來這樣的景象,並非只會發生在沿海地區,連米倉地帶也都會有缺水的時候.
這一帶的農業用水是靠白河水庫的水源來灌溉,如今排水溝圳是乾溝一條.
而在不遠處尚有一條大圳經過,裡頭滿滿是水,農人說那是尖山埤的水,
這裡是吃不到的.

水權的分配,我是不懂的,
只不過這裡沒水,那裡有水,這樣的情況,更讓我不懂.
不能調撥一下嗎?
或者說,不同的水系,有著不同的用途,
若真的放著農田沒有水可用,卻讓活命的水,流到工廠去生產,
那對農民也太殘酷了






望著最後一漟混水
裡頭密密麻麻儘是池子裡悻存的小生命,
這一塘髒水,還可以延續他們多少天的生命?
一張張的小嘴,浮在水面不斷的張合著,
那是水中的溶氧不足夠了吧

我有一股衝動

真想把自來水給放下去。。。。。。









這回,真的愛莫能助了!

除非有機會每天獲得一點點地下水給這口池塘,

不然,再過一個星期,這池塘的生態系統就要覆滅了!

後續:

0518 侯老師請來水井專家,協助將地下水再次泵出,
於是乾枯了一個星期的生態池,暫時得到了活水的浥注,
從下午一點開始注水,經過了廿小時,終將水池全部加滿.
不過很多魚都死亡了,但為害甚大的吳郭魚群,也趁這機會全數移除完畢!










2010年的生態池相關記錄: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一)2010.01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二)2010.02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三)2010.03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 四)2010.04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 五)2010.05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六)2010.05


生 態池的演變 記錄土溝藝術工坊之池( 七 )2010.06






相關文章:

上 一年度 生態池的演變記錄 土溝藝術工坊之池


8 則留言:

  1. 人不照天理
    天不照甲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水牛哥提到的是      很深奧的道理.
      天道即是自然,人道即是人順應自然的方式,所有事物皆不能違背道而逆行,
      道重視的,便是恬淡自適、崇尚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現在一切都亂了調!

      經濟再怎麼重要,那一天等我們都活不下去時,經濟也不能救命

      刪除
  2. 大圳的水是滿的
    但是要優先給工業使用

    回覆刪除
  3. 台灣地形狹短氣候乾旱暴雨
    自數百年前即是如此
    移民拓荒期人民時受天災之害
    颱風洪害滅村走溪是時常發生的
    在台灣早前許多文獻詩詞中可找到這些歷史
    從地名也可找到蛛絲
    如古笨港、新港,新結庄、新吉莊〈滅村後的新移民聚落之義〉等等...
    一直到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台灣規劃設計興建水利設施水圳、水庫等
    目前現有的水圳、水庫幾乎都是當時的建設〈請參考八田與一〉
    如此有效的防洪蓄水
    開啟了台灣農業生產的新氣象
    但是...
    五十多年來
    我們不但沒有以新思維來維護管理
    還沒限制的過度消費
    隨著地球氣候暖化
    苦果會越來越大
     

    回覆刪除
    回覆
    1. 物極必反啊...
      我們剛好處在這個年代,
      自要承擔全球暖化的共業,
      當某些團體在大聲疾呼要拯救地球時,
      那些先進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卻仍不斷的製造污染,
      這當然也包含了我們的台灣.
      ”要救地球!’
      除了呼喊口號之外,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具體的作為.
      我覺得只要一年,把所有的工商業都停頓下來,
      大家 當原始人一年,
      以許地球還可以喘息一下.

      工商業與消費的過度膨脹及惡性循環,讓我們一同走向滅亡

      刪除
  4. 真担心水池现在怎么样了.. :-S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您的關心
      目前連日的梅雨,已經補足了池水,
      而且地下水也漸漸回到了應有的水位,
      乾枯的危機目前已經暫時解除了

      一切都安好
      明天有機會,再將水池的現況貼上來,
      做一個完整的報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