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牛車

 

  60年代以前,在還是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中,耕牛是農家的一員,也是重要的財富,牛能耕田,能拖重物,大大減輕了農人們的艱辛工作。天才剛亮,吃完簡單早飯的農夫,唷喝水牛拖著牛車來到田園,開始一天辛苦的農事工作,一群群的鷺鷥就跟隨在牛的後頭,享用美味的大餐;大中午時,豔陽高掛頭上,人跟牛都在竹林下短暫休息,牛臥在竹葉舖地的蔭涼處,甩著尾巴揮趕惱人的蚊蠅,大大的舌頭一直在嘴巴和鼻環間穿梭,反芻的白沬沾了滿臉;接著人跟牛再辛苦工作,直到黃昏晚霞佈滿整個天空,這時才在晚風中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收成的日子來到,牛車載滿了袋袋稻穀或玉米、捆捆甘蔗或甘藷,最壯觀的要算堆得如座小山的稻桿或甘蔗葉,農人坐在牛車上,輕輕揮動著手中的小竹竿,人和牛與牛車緩慢的移動在灰暗的路上.後頭常常留下數百公尺的尿漬,在夜幕低垂的大地,也隨風飄來淡淡牛糞甜香.

  通常一部牛車由一頭牛來拉,較重的則可以用兩頭牛來拉,早期的牛車車輪不是輻輳式的,而是由三塊質地堅硬的木板拼接起來,中間的一塊則在中間處開一個方形的洞,藉以裝置橫木。據說早期的牛車是兩輪大木板輪而已,而大木板輪的直徑有一五○公分到一七○公分不等的大小形式。這種古早的牛車輪只怕要三.四年級以前的學長學姐才有機會看到,後來木板拼接的車輪不適用於堅硬的土石路面,維修也不容易,才漸漸被硬橡膠胎牛車輪給取代,有些地區還可以到牛車上裝著早期軍用卡車的舊外胎呢.

  臺灣的耕牛大致上分為黃牛和水牛兩種。黃牛的皮毛呈黃褐色,兩角較短,好像不常洗澡,通常都用於運搬農作貨物;水牛的皮毛呈黑灰或青灰色,兩角寬長,喜歡泡水或在泥淖中靜靜享受沒有蚊蠅叮咬的短暫幸福,除了運搬貨物以外,還要參與耕田等農田工作。黃牛的牛腮處在韁繩上綁有鈴噹,走起路來,叮噹作響,在遙遠而負重的拖運行程上,和著牛步與車輪啞啞作響,形成農業時代的田園音樂。

  耕田拉車靠牛力,牛與主人同樣的奔波勞累,牛的忠厚與堅忍負重的精神,深為先民所敬佩。所以臺灣的先民,絕不屠牛,也不吃牛肉,牛對中國人及台灣人來講,真是恩重如山。

緩慢的步調文章出處:自由時報.文◎吳晟 圖◎吳孟芸
孩童乘坐牛車,偶爾和大人同坐前頭的「駕駛座」上,表示受看重;但我們喜歡反身坐在最後頭,
兩腳伸出「車外」隨車晃;或站在車身上,自在眺望空闊的田野,那樣優閒舒緩的情景,深深影響了我一生的生命「步調」吧。

一九五一年,「台灣歲」八歲。接到入學通知紅單,去國小報到,我的足跡才跨出生長的村莊和自家田園。  我就讀的國小,學童來自鄰近五個村莊,每個村莊各有數處聚落,散居吾鄉田野,幅員廣闊,有些聚落距離學校頗為遙遠,但無論遠近,一概赤足走大路,徒步上學。
 
  從我家到學校大約三公里,走一趟約需半小時,夏季中午上下學,沿路非常燙熱,我們盡量躡足走在路邊的草地。 
  每年春季的遠足活動,是真正的遠「足」,早上集合排隊,頂著已經高昇的大太陽出發,中午之前抵達目的地,午後二、三點又頂著大太陽回程,全校學童赤足徒步,只有一、二位老師騎腳踏車,以備急事派上用場;另有一人牽著載貨用的腳踏車跟隨我們,那是賣冰棒、冰水、糖果、餅乾的小販。
 
  童年時期我們最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便是牛車。只要順路、有空位,任何人,尤其是厝邊隔壁的牛車,不會拒絕你搭「便車」。
 
  木頭打造的牛車車體,左右兩旁,前中後各有支柱,本是作為擋住木板阻隔貨物之用,人坐其上可以倚靠、抓穩,不過我們很少使用,只因牛車車速實在緩慢,即使碰上坑洞,劇烈震動而摔下,或緊急跳下也無礙。
 
  牛車顧名思義就是牛拉的車,先決條件不只有一台車,還要飼養一頭壯牛,是農家十分貴重的謀生資產。和腳踏車一樣,牛車也曾實施繳稅領牌照,掛在車旁。這項政策實施了很多年。
 
  牛車在鄉間道路緩慢行進,是台灣農村不可或缺的獨特景象,負載著台灣農家的艱辛生活,也滿載著我們這一輩鄉間子弟的溫馨回憶。孩童乘坐牛車,偶爾和大人同坐前頭的「駕駛座」上,表示受看重,可以和大人聊天。 
  其實,所謂駕駛,只有在起始和停下之際,將牛軛從牛的脖子上套上、取下,以及分叉轉彎之時,才需勒一勒韁繩,指揮方向,一般直直的道路,牛自會默默遵循行走。
 
  但我們喜歡反身坐在最後頭,二腳伸出「車外」隨車晃盪;或站在車身上,自在眺望空闊的田野,那樣優閒舒緩的情景,深深影響了我一生的生命「步調」吧。我的步履、講話速度乃至思考都特別慢,和我常坐牛車的經驗,應有必然關連。

呵呵~牛可是有生日的喔.看看下面的傳說:

  關於冬至,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認為冬至是牛的生日。
  話說從前有一位高人,因為看到附近的農夫,從來不作鋤草或翻土的工作,只是把種子灑在土裡就等待收成。為了幫助農夫養成勤勞耕作的好習慣,高人於是派他的徒弟,每天定時到田裡撒一些施過法的木屑。木屑只要一灑到田裡,就會變成雜草,高人希望藉此提醒農人常常下田鋤草。
   有一天,這個徒弟覺得每天撒一點實在過麻煩,於是一口氣將整包木屑倒進附近田地。結果田裡一下子長滿茂密的雜草,使得稻子全死光了,農人們都叫苦連天。眼見徒弟闖下大禍,高人決定懲罰徒弟變成一頭牛,幫助農民儘快除去雜草。不料這個徒弟變成牛後,惰性依然不改。對於主人百般刁難,每回要耕田時,都想出許多藉口偷懶,甚至還和主人約定,耕田時每走一趟就要餵牠吃一粒湯圓,否則牠便罷耕抗議。
  天上的佛祖見到這頭牛竟然如此任意妄為,便施法讓牠從此無法開口講話。不能開口的牛只好從此乖乖工作,協助農夫耕田鋤草,因此成為農人下田的好幫手。
  農人們為了感念牛的辛勞,加上牛很喜歡吃湯圓的緣故,於是選定冬至這天作為牛的生日。這一天,除了會餵牛最喜歡吃的湯圓外,也會讓牠好好休息一天。 

土溝的水牛老師說,冬至那天水牛公休,搓好的湯圓要貼在牛欄上,就像貼春聯一樣,至於有沒有請牛吃湯圓,就要再去問這些老前輩囉.不過冬至這天是全年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挑這一天給水牛公休,可以看出台灣農民的勤勞與精算.... 


 

6 則留言:

  1. 哇~ :))

    原來這傳說這麼有意思 =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冬至那天,跑了好多個農村,
      就是見不到半隻水牛,鐵牛倒是蠻多的. :))

      刪除
  2. 我同事說 冬至這天 因為是全年白天最短的一天 沒事要早點回家 不要在外逗留
    否則容易出事
    結果那天晚上11點 我家外面就出現車禍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冬夜出車禍,大多都是薑母鴨害的 X(

      害119特別忙碌

      刪除
  3. 看過文章後突然又想起新營阿婆說過的一個故事,
    他小時候牽過一陣子的水牛,
    清晨搭乘老闆的車到善化附近,然後獨自走路牽水牛回新營,牽回一隻水牛好像可領二十元左右(詳細金額阿婆已記不清)
    那時橋不多,想抄近路,許多地方要涉水而過,
    有一次大雨過後溪中的水漲高,
    阿婆急忙爬到牛背上才沒被水沖走.
    原來金錢不是重點,生命中讓人印象永保深刻的第一順位往往是攸關生死的事件.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不簡單啊....
      老一輩的人,真正吃過苦,所以他們內歛,而且感恩知足.
      現在年輕的一輩,可差多了,書讀得多一點,講話就很臭屁.
      尤其當了官員以後...哎....都不知道怎麼形容他們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