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柳營人和社區吳晉淮古厝  沒有未來


遠看有保護...


近看..哎呀!我的媽!!


這種破敗的狀況,已經不是用歲月的痕跡,可以形容的了


埕前一片野草蔓生


僅從少部份的結構看出來昔日的繁華榮景


牆垮窗斜


綠化徹底,連屋子裡頭都綠意盎然


看得出,曾有整理過的決心


不知後來又為了什麼原因而放棄.
應該是沒有經費吧...


大廳面臨倒塌,先用鐵架勉強支撐著主要結構


看了不禁叫人嘆息連連


連佛祖,觀世音在這裡都自身難保了











屋頂破了大洞,可以看到上方的新建鐵皮厝


摔碎了一地的瓦片


土牆危脆,似乎用手就可以輕易推倒他們


兩側廂房,早已頹圮


縣政府將這裡劃定為歷史建物
知名音樂家吳晉淮古厝,
在無人管理和接連風災吹襲下已儼如廢墟



每一幢古厝都有她的故事,愛我們的家鄉,就要從珍惜文化資產做起。
文建會列管歷史建物:府文資字第0940057308號 是2005年3月的事


當地方有需要時,就把古人抬出來大大消費,歌功頌德一番。
當事過境遷。一切回歸於平淡時。這裡只是一間破爛屋子罷了。
經費的運用只有官員和議員知道。百姓無權過問。

歷史建物的脆弱,就如同玻璃一樣。
一旦打破了,就無從修起,只能花大錢重建。
早知他重要,為什麼不在當初,他還好好的時候,
就花一點點心思和經費,把它做一個適度的真正保護呢?

而不是給他一個樂樂長的編號。
就代表政府有重點保護的決心了。
等他那天倒了,再找古蹟維護專家,把宅第整間拆零,所有零件打上編號,
搞一個大工程.編一本厚厚的重建手冊,花上數百~千萬的人民血汗錢,
用現代的材料,好像很厲害的,再將它恢復原貎.


參考資料:
吳晉淮,1916年生於台南縣柳營鄉。
1928年從柳營國小畢業後,即離家赴日,進入立教中學,
三年級時迷上古典吉他。1933年,吳晉淮瞞著家人轉入日本歌謠學院,
主修歌謠理論、和聲學、對位學等,奠定他日後創作詞曲的根基。
對吳晉淮來說,進入日本歌謠學院就讀是一生中最大的轉捩點,
在這裡,他認識了日本歌謠界的代表性人物──古賀正男。
(攝影:侯華台)↓



1940年,吳晉淮和日本東寶簽約,巡迴日本各地演唱。
1947年,和兩位日本同好組成「拉丁三人合唱團」,在日本歌壇屢獲佳評。
1957年,吳晉淮返抵故鄉。當年三月,和朋友赴關仔嶺踏青,寫下「關仔嶺之戀」,
因而觸發他留在台灣創作歌曲和推廣流行音樂的決心。
兩百餘首的創作作品中,台語超過百首,日語也有同等數量。
〈關仔嶺之戀〉和〈暗淡的月〉奠定吳晉淮在台灣歌謠界的地位,
使他成為60年代初期,喚醒本土音樂創作者的自我覺醒,
帶動另一波台灣創作歌謠風潮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代表歌曲有〈黃昏的故鄉〉、〈孤女的願望〉、〈可憐戀花再會吧〉、〈悲情的城市〉,
其他作品如:〈可愛的花蕊〉(許丙丁作詞)、〈慕情音調〉(周添旺作詞)、
〈寶島新娘〉(葉俊麟作詞)、〈南蠻夜曲〉(鄭志峰作詞)等均膾炙人口,餘音繞樑。
(撰稿:侯華台)

2008-01-25 16:38:54

11 則留言:

  1. 原來~~~離我這麼近 我卻不知道那裡是吳先生的古厝
    不過劉家古厝離小月更近呢! :P

    回覆刪除
    回覆
    1. 11月去拍照時,劉家古厝正在大翻修,
      有空再把翻修的相片貼上來吧.
      劉氏宗祠是由劉家子孫集資整建,所以速度也快.效率也高.
      劉家古厝旁的劉啟祥故居,下場就沒有那麼好了.
      晚景悲慘啊,整棟洋房都快塌下來了.
      看到剶落的外牆,好像聽到了房子的哭泣聲

      刪除
  2. 劉家古厝本來是貝瑀的家在做生意....
    後來也收掉了...
    現在大門深鎖中...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景氣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
      驚淘駭浪中,我們要保持不被擊沈.
      就算載浮載沈,也好過當波臣啊

      刪除
  3. 好棒的老古厝
    再不整理,真的一點一滴慢慢的流失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有主人住的古厝,最最可憐

      刪除
  4. 原來吳晉淮故居在這裡!

    至少要慶幸這裡沒要蓋捷運~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老師是指樂生事件嗎?

      公權力,叫人又愛又恨.
      只能祈禱自己永遠不要去和公權力發生關係.

      刪除
  5. 多謝大哥的介紹  我下次又有新探訪的景點了  在柳營呢...  原來這位名人的家在這裡啊 !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邊不用來看,
      看了窮傷心啊.

      刪除
  6. 世明先生,新年快樂
    很高興可以收到來自海外的鄉親訊息.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崩壞也隨之加快.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傳統思維一直是漢民族歷史上的共業.
    我們已經損失了許多固有的美好事物,再不好好珍惜,
    只怕將來,都只能從書本和網路上找尋老相片來..喚醒回憶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