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成都印象(四)文殊院





七月十四日   文殊院與文殊坊

此行唯一購買門票的景點 五元
此行唯一有知名度的景點
中國十大禪林之一,像都會公園一般的寺院。

那天中午在懶骨頭吃完大餐,躺了一會兒,捨不得拿時間來睡午覺,
畢竟這是在成都的最後一天,四人搭著地鐵到成都火車站參觀,
一從地鐵站浮出地面,就被眼前景象嚇了一大跳。
數千人擠在火車站前,這是怎麼一回事?
根本不可能擠進去看火車吧?不得其門而入。
往車站旁走走,這兒有個荷花池農貿市場,
因為已經過了中午,大多收了市,
剩下一些懶洋洋的景象在飄渺著。

翻了手上的地圖,決定走到一個叫駟馬橋街的地方,
那裡有一塊綠地就靠在鐵路旁邊,結果走了半個多小時才來到小公園裡。
想看火車門兒都沒有,那維安的圍牆,高到我都有點爬不上去了,
根本談不上看火車,只能遠遠的瞧著那些陌生的列車緩緩經過。

討論了一下,決定坐三輪車回到荷花池成衣市場去瞧瞧。
小張魚在行前便找尋了荷花池成衣市場的相關資料,她想在這兒找一些中國服的衣飾,
到了荷花池成衣市場,好像來到一個大迷宮,標示不清楚,再加上人生地不熟,
根本找不到心裡所想要的中國服,問了好多看店的姑娘與老板,
她們都不知道中國服是什麼意思?我們也無法適時表達出心中的想法,
所以走了好久,三個男人都累了,小張魚捨不得再凌虐我們,只好作罷!

而且這裡的商人,一聽到顧客口音是外地人,就抬高了售價。
讓人覺得物不美價不廉,再也提不起什麼興趣想消費了。

陸客來台灣遇上了不誠實的商家,
那種當凱子心理的苦悶,切切實實的體會到了!!







坐地鐵回到文殊院,買了門票進去參觀一下。
充滿古蹟的禪林,好像沒有什麼香客,倒是很多在地老成都,在裡頭納涼喝茶,
本來想去素宴庁吃吃素菜,結果問了一下價位,不看還好,一看嚇一跳,
一道菜的價格都夠我們四人吃一頓飯了,趕緊閃人。
院中的露天荼园,禪茶一味[有禪味的茶]價位也是高得很。(註)
再加上販賣書籍CD的舖子,覺得此地商業氣息頗濃厚。
而且寺院裡頭還有星級的HOTEL,可不是便宜的香客大樓喔~

讓我一直覺得是不是文殊院也被BOT了。




在文殊院內閒晃,等候著日光西斜,遊人漸稀,
古刹這才開始展現出他自己的靈性。

黃昏時從院裡小門離去,走入了另一個遊樂區:文殊坊

文殊院街這一帶曾經梧桐蔽日,充滿市井生活氣息。
後來據說投資了廿多億元,將此區改建為:以文化休閒旅遊為主的城市休憩功能區。
擴建為[文殊坊]號稱為:都市禪林,在這裡的商店多與佛文化有關,
整體上就像是一座被放大的錦里,一成不變的仿古建築,似曾相識的小吃商業街,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遊客沒有錦里那麼多,火熱得那麼可怕。

幸好文殊坊外圍還有一些老街老店尚未被推平,
在清晨及傍晚,草根味依然濃厚地持續呼喚著老成都人來坐坐。

禪道與商道的完美結合?我看還是甭了吧!

請教了一位大姐,三義園牛肉煎餅怎麼走?
在小街小巷裡鑽行著,到了店門口,人家已經賣完了餅,
高聲喚著我們,明日請早。。。。明日此時,只怕都快回到台灣的家了吧

心中不免留下一絲絲遺憾,學什麼詩人逛文殊院?早知道先出來吃吃餅才是王道。















成都文殊院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 據《成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為廬,苦行修持。 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 人們認為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 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裡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 東西兩廂是鍾鼓相對,齋堂與客堂對稱排列。 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 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 房舍為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各殿堂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 藏經樓收藏有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簷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 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眾多。 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 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為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 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髮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上面資料摘自:中國網







在成都的最後一晚

依依不捨的打包行李,準備明日一大早回台灣。
往天府廣場散步,拍拍夜景,這夜正是迷濛的美!
毛主席高高揮著他的手,和明月相互輝映。

歷史是神奇的,我只能這麼說。
有些事件會隨著時光的河流慢慢褪色淡去,
有些事情卻是恒久不變的,
例如:“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衝著這句話,我們來了成都,紮紮實實渡過了十一天,
在臨別的這一晚,內心確實會有一種不想離開的念頭,
別問我為什麼?過了一個多月的今天,我依然搞不懂!


休閒之都,旅遊之都,美食之都,文化之都,生態之都等等,
都是變幻在這座城市身上的光環。
透過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表情,
你會發現其中的本質不過4個字:“安居樂業”
這就是成都最誘人的地方。

快與慢,新與舊,享受生活和勤奮創業,在這裡兼容並蓄,和衷共濟。
在充滿焦慮的現代生活中,很少有哪個城市像成都一樣把這些結合得如此美妙。
這就是最成功的環境育人吧,

它成就了古今成都,使它成為“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相關文章:

成都印象(一)宽窄巷子與錦里



成都印象(二)送仙橋畔與四川博物館 成都同仁堂



成都印象(三)曹家巷菜市场



成都印象(四)文殊院






註:

禪茶一味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 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 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 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 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睏,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 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上文摘自:中國茶道與佛教


8 則留言:

  1. 張兄:好久不見了,你這次的旅程滿精彩的,真替你感到高興,成都車站要看車要去火車站西邊的五塊石陸橋上看,那裏可以看到成都站內全景,也可以看到雙K及X道岔,您應該有看過我的相簿才是,那裏看車還滿好看的,下次還有機會,呵呵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哎呀~我往東邊走了....
      難怪什麼路橋都看不到

      後來在駟馬橋街拍火車時,還有城管來關切呢!

      刪除
  2. 一座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  這的確讓人有很深的期待
    安居樂業 , 這是我們的本分 , 許多人卻遺忘了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本來以為是一句廣告詞
      想不到他的背後卻真是蘊藏了生活真理
      我衝著這句話到了成都
      不敢說有什麼真切的體會,
      不過若以一個外來人的身份而言

      成都確實說得上: 挺巴適! 挺安逸!

      刪除
  3. 魚米之鄉,天府之國,人們才得以安居樂業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以前讀書時,
      (四川省)總是不時出現在課本當中,不管歷史或地理,
      所以當我第一次要踏上大陸時,
      就決定要先去成都,
      感受一下[少不入蜀]的快感 :))

      刪除
  4. 活生生的國文課本 .. 教材實況 展演眼前   好多朋友去大陸都說了 ... 感動呢  ..古色古香的 ..博大精深的中國五千年文化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去了看了,才知道人家說的對不對呀. :D

      去了,說不定內心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刪除